合成染料可以代替天然染料使紡織品更加容易著色,但這并不是說古代紡織品的染色無法達到合成染料染色的效果,。
《大唐女法醫(yī)》《大明風華》《錦衣之下》……這些古裝劇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而在這些古裝劇中,,精美考究的服飾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裝服飾的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顏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但是古人的服飾真的會像古裝電視劇中一樣色彩靚麗么,?帶著這個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業(yè)內(nèi)專家,。
10萬年前礦物顏料已經(jīng)出現(xiàn)
染色的最早契機,,可能是史前人類在路邊沾上了有顏色的塵土,或是把植物的汁水蹭在了皮膚上,。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劍介紹,,大約在10萬年前,南非布隆伯斯洞穴中就出現(xiàn)了儲存赭石的鮑螺殼,,據(jù)推測,,赭石這種紅色的礦物顏料可能用來裝飾或紋身。2.5萬年前,,中國山頂洞人的穴居地也發(fā)現(xiàn)有赭石的遺存,,用來給獸牙、魚骨和貝殼著色,。此后,,礦物顏料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巖畫,、祭祀,、墓葬等社會活動。
秘魯北海岸史前遺址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6000年的用靛青染料染色的棉織物,,可以認為是植物染料出現(xiàn)的萌芽,。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開始使用來自植物葉、花,、根等部位的色素使棉麻織物更加漂亮,。在中國,目前可知最早的染料植物是西茜草,,曾大量用于3500—4000年前新疆羅布泊地區(qū)毛織物的染色,。
“世界各地染色的起源時間早晚不同,使用的顏料和染料品種也有差異,?!眲χ赋觯貏e是由于各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氣候的差別,,使得天然染料的品種非常豐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在中西歐,,木犀草是常見的黃色染料,,而東亞的黃色染料則是槐米和黃檗,;中南美洲最著名的紅色染料是胭脂蟲,而中南半島上一般用紫膠蟲來染深紅色或紫色,;同為紅色染料,,紅花原產(chǎn)于埃及,而蘇木源于東南亞,。
但是,,隨著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歐亞大陸之間充分的文化與技術(shù)交流,以及大航海時代美洲的發(fā)現(xiàn),,地理原產(chǎn)地的染料品種從原產(chǎn)地輸出,,紛紛出現(xiàn)在其他國家的紡織印染市場上。
古代服飾不只黑白灰
19世紀中期,,英國科學家威廉·珀金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種合成染料苯胺紫,,歐洲各國的化學家紛紛效仿,數(shù)以百計的各色合成染料出現(xiàn)在印染市場,。至遲在19世紀末,,中國已經(jīng)進口這類合成染料。
那么在沒有合成染料的古代,,人們是否也能得到五顏六色的布料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去過博物館,,大家就應(yīng)該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古代紡織品,。故宮博物院、孔子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都有不少色彩豐富的紡織品文物陳列,。另外,如果去新疆自治區(qū)博物館,,還能看到漢唐時期多彩的絲綢和毛毯,。
“合成染料的發(fā)明可以代替天然染料使紡織品更加容易著色,但這并不是說古代紡織品的染色無法達到合成染料染色的效果,?!眲φf。
據(jù)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于穎介紹,,我國利用藍草染色的歷史,,至少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周代說起。比如《詩經(jīng)》中寫有“終朝采藍,,不盈一檐”,,說明當時人們曾采集藍草用于染色。
隨著染色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古人施染出的織物色譜不斷擴充,。漢代的織物色譜,,散見于各種書籍之中。從《說文解字》等書中的記載來看,,當時的顏色已有數(shù)十種,。比如,紅色類就有紅,、絳,、緋等,黃色類有郁金,、半見,、蒸栗等,綠色類有綠,、綟等,。
不僅有文字記載,一些墓葬,、遺址出土的織物更是讓人們親眼見識了古代服飾的華美,。劉劍介紹,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袍面色彩鮮艷,,有朱紅、粉白,、墨黑,、銀灰、冷灰和暖灰等顏色,。曾有人對吐魯番出土的一批唐代絲織物做過色譜分析,,找到了24種顏色。
“可以說漢唐時期,,染料使用的品種最為豐富。宋元之后,,染料的種類逐漸減少,,但是,由于染匠已經(jīng)掌握了套染和媒染方法,,僅僅用不到10種的染料就可以得到同一色相不同純度的顏色,。”劉劍說,。
植物是古人主要的染料來源
既然古人們很早就能生產(chǎn)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了,,那古代的染料都是從哪來的呢?古代用于紡織品著色的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礦物顏料和天然染料,。天然染料中90%以上為植物染料,,另外還有動物染料和地衣染料,。
劉劍介紹,植物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根,、莖,、葉、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按照顏色分類,紅色染料有紅花,、蘇木,、茜草等;黃色染料有槐米,、黃檗,、黃櫨、梔子等,;黑色染料有五倍子,、橡碗子等;藍色染料來源于含靛植物如馬藍,、蓼藍,、菘藍等;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核桃皮,。
動物染料品種較少,,但比較名貴。其中,,最著名的是骨螺和胭脂蟲,。從地中海沿岸出產(chǎn)的骨螺提取其腺體中的微量色素前體可以染出著名的蒂爾紫,是目前所知古代最珍貴的染料之一,,由于其染色工藝復(fù)雜,,也是最神秘的染料之一。胭脂蟲產(chǎn)于中南美洲,,可以給絲毛織物染色,,得到飽和度高的紅色。地衣染料使用較少,,出產(chǎn)于大西洋沿岸國家,,可以染紫色和玫紅色。
天然染料的染色方法有直接染色法,、媒染法,、還原染色法。劉劍介紹道,,直接染色法就是將染料用清水提取后,,直接放入面料染色,。媒染法又分為前媒染和后媒染,常用媒染劑為明礬和青礬,。前媒染是用水溶化媒染劑,,然后將面料放入媒染液中浸泡,最后再放入染液中染色,。后媒染則是先染色面料,,最后放入媒染液浸泡。還原染色法針對的是靛青染料,,通過生物發(fā)酵使不溶于水的靛藍還原成水溶性靛白上染面料,,然后在空氣中氧化使織物變成藍色。上文提到的蒂爾紫也屬于還原染料,,但工藝更為復(fù)雜,,還需要借助陽光照曬才能得到紫色。
另外,,自然界很少有天然的綠色染料,。古代染匠通過套染的方法獲得綠色,常見的方法是將面料先用靛青染料染色得到藍色,,然后再用黃色染料染色從而得到綠色,。此外,紫色,、醬色,、桔色等顏色也可以用套染得到。
在于穎看來,,植物染色和化學染色有重要區(qū)別,。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化學染色經(jīng)常染不出植物染色的效果,。“我一開始以為,,化學染色已經(jīng)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想復(fù)原出古代織物的顏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于具體的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在古代織物染色研究領(lǐng)域,,這也是個前沿課題?!?/span>
相關(guān)鏈接
顏料和染料有啥區(qū)別
“顏料”與“染料”的區(qū)別,,在于其溶解,、著色方式的不同。顏料一般不與溶劑(如水,、油,、酒精等)相溶,只以物理方式均勻分散其中,;而染料則是可直接溶解于溶劑中的,。
在人類社會形成早期,主要靠礦石給衣服染色,,大部分礦石都屬于顏料,,但因為上述原因,礦物顏料想要達到較好的染色效果,,對于礦物的質(zhì)量和染色技巧都有較高要求,。在《考工記·鐘氏》中曾經(jīng)記述用丹涂染羽毛,丹就是朱砂,。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上,,就有用朱砂涂染的痕跡。由于朱砂顏色紅赤純正,,一直到西漢它都是涂染貴重衣料的顏料,。
顏料施染以前,要經(jīng)過研磨,,并且加膠液調(diào)制成漿狀,,才可以用工具涂到織物表面。除染了紅色的朱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礦物顏料還有染白的絹云母、染黃的石黃,、染綠的石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