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去年清明至今,,一些優(yōu)秀的科學家離我們而去,其中包括37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胺彼M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泵鎸@些遠去的國家科技棟梁,我們以文字遙寄哀思,。
在這些已故院士中,,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他的故事被更多科技界以外的人了解,。他199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遺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017年,87歲的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2018年,盧永根被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在一年來逝世的中科院院士中,,有4位院士是“老資格”,分別是查全性、陳家鏞,、章綜和王補宣,。他們是第三批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都在1980年當選,,與鄧稼先,、陳景潤、朱光亞等人是“同年”,。
4位“老資格”中,,查全性除了在科研領域功勛卓著,他還曾在1977年向鄧小平同志建議恢復高考并被采納,,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
陳家鏞是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工學科開拓者之一,,他針對國家經(jīng)濟建設中的重大急需,開拓了濕法冶金新工藝和新流程,,為中國濕法冶金學科的建立和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章綜是我國中子科學研究領域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領導和推動了我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為我國中子科學和中子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王補宣是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開拓者,為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基礎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這一年已故工程院院士中,,有3位是1994年當選。其中一位是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chuàng)者胡亞美,。她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治進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使5年無病存活率達74.4%,,屬國際先進水平,,挽救了無數(shù)危重患兒的生命。
1994年當選的工程院院士也是“老資格”,。因為直到這一年,,工程院才成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是根據(jù)確定的標準和條件,,按照一定程序,,經(jīng)過提名、協(xié)商和遴選,,由籌備領導小組提出100人左右的擬聘名單(其中含30名工程背景比較強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報請國務院批準后,以工程院名義聘任的。
很不幸,,最近又有一位工程院院士離開了我們,。他用醫(yī)術挽救了無數(shù)患者,,78歲高齡仍奔赴汶川地震災區(qū),。
他的名字叫盧世璧,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他在國內(nèi)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jié)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首先開展了火器性神經(jīng)損傷自體神經(jīng)束間移植術及周圍神經(jīng)再生趨化性研究,,首先采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國內(nèi)最先建立冷凍干燥骨庫,。
這一年,,逝世的37名院士,多已到耄耋之年,。湯定元是唯一一位百歲院士,;“90后”院士17位:查全性、陳家鏞,、章綜,、王補宣、張嗣瀛,、曾融生,、陸士新、孫儒泳,、周同惠,、李恒德、李玶,、胡亞美,、池志強、沙慶林,、蔣亦元,、李道增、盧世璧,;“80后”院士有15位:卓仁禧,、盧永根、陳星弼,、田波,、方守賢、李方華,、周俊,、容柏生,、孫忠良、季國標,、韓其為,、孟執(zhí)中、林宗虎,、段正澄,、寧津生;還有3位“70后”院士過早地辭別了中國科技界,,兩位是中科院院士孔祥復和李濟生,,一位是工程院院士蔣洪德。此外,,2017年當選工程院院士的寧濱因交通事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逝世時只有60歲,。
他們將自己的一生傾注在科研事業(yè)上,,或為新學科奠基,或填補國內(nèi)空白,,或取得重大突破……生命的時鐘雖已停擺,但是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造詣將永遠留存,。
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祖國大江南北。面對病魔,,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廣大醫(yī)務工作者更是義無反顧地沖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顧個人安危,,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痹谶@場空前的疫情中,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武漢市武昌醫(yī)院原院長劉智明,,我們向英雄致敬!
真話建言促高考——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查全性
武大的櫻花已開得妖嬈,,可您再看不到了,。
去年8月1日凌晨,,95歲的您離開了我們。
您知道嗎,,在經(jīng)歷了一個特別的冬天和春天后,,您熱愛的武漢正在慢慢醒過來。多個省市已經(jīng)明確開學時間,,高考會延期一個月,,孩子們正在開足馬力備考。
或許他們并不知道,,您正是被贊譽和銘記的“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
作為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現(xiàn)代電化學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您在學術上的成就讓人敬仰,,讓人更動容的是,,您敢說話,說真話,。
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1977年似乎已經(jīng)是個遙遠的年份。當年8月份,,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身為武漢大學副教授的您是40多位參會代表之一。
會上,,您面對鄧小平慷慨陳詞:“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zhì)量的第一關……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您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招生制度的種種弊端,,并建議從當年就開始通過考試招錄大學生。鄧小平邊聽邊點頭,,隨后就問時任教育部長的劉西堯,,要是今年現(xiàn)在就改,行不行,,來不來得及,,劉西堯說,現(xiàn)在還來得及,。
鄧小平拍板,,那就這么辦了。
“我能夠提出恢復高考的建議,,并不是因為我特別有創(chuàng)見,,當時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只是我有這個機會講真話,這個機會難得,?!蹦髞碓诮邮懿稍L時說。
您走后,,同事和學生們回憶的細節(jié),,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您是那個“敢說真話的人”。
“印象中查全性老師在會議或其他公眾場合總是很仔細地聽,,一般很少說,。但是,基于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必要時一定會挺身而出,,直言不諱!”
“在學術報告或交流中,,如果查全性發(fā)現(xiàn)有錯誤或不嚴謹?shù)难哉摶蛘f法,,會直接指出,無論對方是誰,,對于他覺得正確的事,,需要做的事,他一定會仗義執(zhí)言,,身體力行地推動,,而對于不正當?shù)氖拢欢〞ψ?,哪怕涉及自己的同事或?qū)W生”……
敢說話,,說真話,,本該是為人為學都應該做到的,,但您知道,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好像這么做的人越來越少了,。像您這樣的大師,之所以一直被人懷念,,正是因為我們從內(nèi)心里渴求那些珍貴的品質(zhì),。斯人已去,精神長存,。愿更多孩子們看到關于高考的往事,,更銘記“講真話“的故事。(記者 操秀英)
撞擊粒子探乾坤——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守賢
中華大地漸至蘇醒,。
而您,,長眠于寒冬,。
1月19日,離除夕只剩4天,,您撒手人寰,。您的學生從國外趕回北京,還是沒見到您最后一面,。李政道先生發(fā)來唁電:守賢先生敬業(yè)磊落,,平易近人,為祖國加速器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杰出人才和學術骨干,。他說,,您的去世是祖國加速器事業(yè)的重大損失。
為祖國建造世界一流的高能加速器,,是您畢生夢想,。從1956年提出建造電子同步加速器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提上日程,我國高能加速器的建造歷經(jīng)七次沉浮,,而您參與了期間全部七次加速器方案的論證及理論設計,。在希望和失望交替中,您也從青蔥歲月邁入知命之年,。
1981年12月,,BEPC建造方案獲批。彼時,,您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工作并已取得不菲成績,。而您毅然放棄,啟程回國,。1983年,,您作為BEPC工程副經(jīng)理,分工負責加速器儲存環(huán)的理論設計并協(xié)助謝家麟經(jīng)理工作,;1986年您擔任經(jīng)理,,全面負責BEPC工程。
為了工程進度,,您經(jīng)常住在辦公室,,一旦工地發(fā)生情況,立刻就能趕到現(xiàn)場,。因為操勞,,身高1.8米的您,當時體重只有56公斤,。有一次,,看望住院的愛人后您趕著加班,撞在路邊的鋼絲上,,頭破血流昏倒在地,,搶救時頭部縫了好幾針,。有同志打趣:“對撞機還未對撞,你老方的頭卻先與地球?qū)ψ擦?!?/span>
1988年10月16日,,BEPC對撞成功!從此,,我國有了第一臺大科學裝置,,為奠定我國在τ-粲能區(qū)粒子物理研究的領先地位作出巨大貢獻。1990年,,BEPC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您還多次提出戰(zhàn)略性意見,為BEPC重大改造工程,、上海同步輻射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中國加速器驅(qū)動次臨界核廢料嬗變系統(tǒng),、中國質(zhì)子治癌加速器等作出重大貢獻,。您曾說:“不應滿足已有結(jié)論,而應不斷創(chuàng)新,,這才是科學的靈魂,。”
先生已去,,風范長存,;感恩奉獻,中華不忘,。(實習記者 代小佩)
為國一諾重千斤——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
“陳家鏞一號星”運行的第三年,,您走了。
我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嘗試的微重力化學工程應用研究——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wèi)星以您的名字命名,,正是對您在化學工程領域卓著成就的肯定,,在艱難時刻投身祖國的敬意。
您是我國濕法冶金技藝的開創(chuàng)者,。從古至今,,煉鐵冶金和烈火總是緊密相聯(lián),,而您是這一認知的終結(jié)者,。您在冶金技術上另辟蹊徑,結(jié)合我國礦產(chǎn)實際情況,,發(fā)明濕法冶金方法處理我國難選金屬礦,。您將現(xiàn)代化學的手法與冶金相結(jié)合,使得我國冶金效率大大提高,,中國的冶金技術實現(xiàn)了質(zhì)的跨越,。您是我國綠色化工冶金最早的倡導者和研究者,,最早提出要加快推進化工生產(chǎn)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立中科院綠色過程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2019年8月,,您離開了我們。在悼念的網(wǎng)站上,,發(fā)來唁電的人們跨越各個行業(yè),、各個級別以及各個年代。最感人的是學生們回憶與您相處的點點滴滴,,您為他們改過的論文,,您教過的英語,您與他們談論過的人生,,甚至您曾經(jīng)與他們分享過的零食和巧克力,,有的已經(jīng)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學生們卻至今仍能記得清晰,。
20世紀50年代,,您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伊利諾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師,,對氣溶膠過濾及聚酯連續(xù)聚合反應工程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但是最終您毫不猶豫地回到祖國。您是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1980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我國科研的中堅力量。您的言行一直都在深深影響著他們,。
您曾說,,“我從上小學五年級開始,就立志要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奮斗,,我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實踐自己的諾言,!”如今,您做到了,。(記者 李 艷)
板凳坐得十年冷——緬懷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
不出意外,,4月8日起,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管控,??墒牵炔坏搅恕?/span>
在您生前工作的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內(nèi),,您64年前剛邁入該學校時栽下的一棵法國梧桐已經(jīng)枝繁葉茂,。可您再也不能常去瞧瞧了,。
2月15日,,今年年初開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您的生命在86歲停擺,。
很多人在您走后,,開始更加了解您這個不同尋常的院士,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也就是75歲第一次參加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并順利通過。
很多人會問,,您為什么這么晚才參加院士增選,?其實內(nèi)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增選院士了,。
“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沖,,自己就要震蕩,。”這句機械術語是您的口頭禪,,也是科研信條,。
您的獲獎項目“高性能發(fā)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國外壟斷了世界汽車曲軸制造設備的高端市場。1979年,,是您帶領團隊主動走進孝感機床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并肩努力,,并于1983年研制出國內(nèi)第一臺數(shù)控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經(jīng)過近30年的不斷升級改造,目前我國生產(chǎn)的汽車曲軸磨床擁有自己的知識產(chǎn)權,,有些結(jié)構比國外設備更簡單,,價格也便宜一半。
2012年,,您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但婉拒媒體采訪,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獲獎后第一件事還是回到實驗室工作,。
您和團隊曾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的三項成果,,沒有哪一項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瑪?shù)叮?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fā)動機曲軸磨床,,30年。
您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從事科學研究,,貴在長期堅持,,不折不撓。(記者 陳 瑜)
心唯大我育青禾——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
這一闊別,,就是永遠,。
您89年的生命定格在2019年8月12日4時41分。
您把一輩子貢獻給作物遺傳育種學,,保存下了華南地區(qū)富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并捐出畢生880多萬元積蓄扶持農(nóng)業(yè)教育事業(yè),您用一生詮釋了“淡泊名利,、忘我奉獻”的意義,。
深受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影響,您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您在繼承丁穎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基礎上,,將水稻資源逐漸擴充到1萬多份,使其成為我國水稻種質(zhì)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近幾年,,您帶領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
從1983年開始,,您擔任了13年的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校長,。您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nóng)“八大金剛”,,破解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打開了華農(nóng)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如今,,這些青年才俊已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
這些年,,您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的家國情懷。
您臨別之前,,留下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在患病前,,您辦理了遺體捐獻卡。您說:“作為共產(chǎn)黨員,,作為院士,,捐獻遺體是為黨和國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貢獻?!?/span>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2018年3月,,您獲評“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這是組委會寫給您的頒獎詞,也是您一生的寫照,。(記者 馬愛平)
鋪筑精密飛天路——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濟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本該是歡慶時刻,,27歲的您端著慶功宴上的餃子卻難以下咽,。
“咱們的衛(wèi)星雖然上天了,軌道也計算出來了,,但你知道軌道精度是多少嗎,?”一位老專家的話直擊您的內(nèi)心。您第一次知道了軌道精度這個概念,。從那時起,,您為自己定下了奮斗目標:制定中國的衛(wèi)星精密軌道計算方案,。
當時受限于技術和裝備水平,我國航天任務只要求測控系統(tǒng)計算出衛(wèi)星運行軌道,,對軌道精度沒有提出要求,。但不知道定軌精度,就無法驗證軌道計算的正確性,;沒有精確的軌道數(shù)據(jù),,就無法對衛(wèi)星進行有效控制,。您從“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軌道數(shù)據(jù)著手,,產(chǎn)生了一個個設想,又一個個否定,。戈壁灘上那間簡陋的工房,,燈光幾乎每天都亮到深夜。
一天,,您腦海中突然閃出了用衛(wèi)星周期誤差推算方法判斷軌道誤差的念頭,。經(jīng)過反復計算和論證,您開發(fā)出用衛(wèi)星軌道“預報誤差”來確定軌道精度的方法,,以此測定的軌道精度約為2至5公里,。這使我國衛(wèi)星定軌精度首次有了數(shù)量概念。
接下來數(shù)年,,您在奮斗道路上不斷前行,。您開發(fā)出的“按交點周期積分法”定軌方案,使我國的衛(wèi)星定軌精度達到1公里,;您苦心研究“攝動力”,,針對其對衛(wèi)星軌道的影響逐一建立動力學模型,研究出“微分軌道改進和攝動星歷表計算”定軌方案,,使我國衛(wèi)星定軌精度達到200米,,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上世紀90年代,,您帶領課題組研制開發(fā)的全新精密定軌軟件應用成功,,將衛(wèi)星定軌精度從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級,如果配合先進的測軌設備,,精度甚至可達米級,。該成果建立了我國衛(wèi)星測控精密定軌系統(tǒng),也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除了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您還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衛(wèi)星定軌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專著,并精心培養(yǎng)青年人才,。在您的指引下,,我國航天測控人不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如今已實現(xiàn)航天器定軌精度向厘米級的跨域。
2019年7月28日,,76歲的您離開了我們,。
也許您的名字不為公眾熟知,但作為為中國航天測控事業(yè)奉獻一生的“牧星人”,,您在我國航天史上留下的軌跡永不磨滅,。(記者 付毅飛)
盡忠職守抗疫情——緬懷武漢市武昌醫(yī)院院長劉智明
您走后,有段聊天截圖在網(wǎng)上流傳,,截圖里,,您的妻子、武漢市第三醫(yī)院光谷院區(qū)重癥病區(qū)護士長蔡利萍一再提出想去照顧您,,您拒絕了,。同在抗疫一線,您和她已近一個月沒見面,。
那是2月3日晚上,,您被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的第10天,也是您52歲的生日,。最兇險的時刻似乎過去了,。但情況急轉(zhuǎn)直下,您囑咐醫(yī)護同事“如有萬一,、不要插管”,。因為氣管插管打開的瞬間,噴血,,噴氣管內(nèi)附著物,,噴氣溶膠,住的ICU不是負壓病房,,您怕增加他們的感染風險,。2月18日,您走了,。妻子從頭到腳裹在藍色防護服里,,跟在殯葬車后哭,跑出很遠,。
據(jù)報道,,您是已知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殉職的第9位醫(yī)護人員。您的入門師傅,、湖北醫(yī)藥學院黨委書記涂漢軍寫了悼文,,他說您是三級醫(yī)院的院長,本可以不去一線,,本可以遠離病人,,本可以不被感染,。
那么多“本可以”,可從始至終,,您是一線拼殺的將領,。
做醫(yī)生,您是腦外科專家,,做的都是極精密的手術,,護士遇到患者糾紛,會主動站出來解圍,。1月醫(yī)院陸續(xù)接診發(fā)熱患者,,您常穿戴一級防護去門診和病房,就診人數(shù)激增,,您反復檢查隔離,。做院長,,您所在的武昌醫(yī)院被征用為武漢市第一批定點醫(yī)院,,您連日組織改造病區(qū),轉(zhuǎn)移住院病人,,做了兩場醫(yī)護人員疫情培訓,,請來權威疾控專家指導改建,幾天下來眼圈都是黑的,。期間連續(xù)多日發(fā)熱,,您就在門診打針,戴口罩堅持工作,,反復叮囑其他人做好防護,。
常吃住在醫(yī)院,開車接送外地專家,,記得新入職年輕人的名字,,借傘給病人……大家的回憶拼湊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yī)生,一個沒有架子,、親力親為的院長,,一個出身農(nóng)村的熱心腸。與其說是英雄,,不如像同行所說,,您是“一個拼了命做事的人”,拼卻性命,,盡忠職守,。(記者 崔 爽)
顯微學中鑄芳華——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方華
大年三十之夜,您悄悄闊別世界,,謝幕芳華一生,。但人們怎能忘記您,?正如生前一樣,您的故事繼續(xù)在世間傳頌,。
作為一名女性,,您的科研成就絲毫不讓須眉。
您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電子顯微學家,,是我國單晶體電子衍射結(jié)構分析的開創(chuàng)者。您在高分辨電子顯微像的襯度理論,,微小晶體結(jié)構測定,,原子分辨率晶體缺陷測定以及準晶體學等研究中,都作出重要貢獻,。
您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還榮獲聯(lián)合國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有人評價,,您沒有博士學位,,但早已是一代宗師。
您家庭事業(yè)雙肩挑,,鼓勵女性一定自立自強,。
您多次參加國際電子顯微學研討會,有時是唯一被邀請作會議報告的女科學家,,您為此感到自豪,。您說,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yè),,一定要自立自強,。
有人認為,物理學高深莫測,,不適合女性,。您的回答是,物理學對性別沒有偏見,,只要你喜歡它,,它就適合你。
更令人欽佩的是,,您始終把興趣作為投身科研的動力,,純粹淡泊,不屈不撓,。
在您眼里,,做科學研究,,動力就是追求和探索真理,就這么簡單,。功名與利益是回報,,但不是目的。一旦決定獻身科學,,必須要有興趣做支撐,。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如此,。
興趣背后,,是您的強大毅力做支撐。您說,,在了解自然界的過程中,,要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地去解決問題。為此要有平靜和坦然的心態(tài),,不為外界因素所干擾,。
“無華足跡,,芳華人生”,,這是對您科研人生最好的概括!(記者 劉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