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已于6月1日開始施行,,明確倡導9個領域文明行為,,重點治理6個領域不文明行為,其中包括“遛犬不牽引,,犬便不清理”,;采挖景區(qū)植物,攀折花木,損壞草坪,、樹木,;傷害或者違規(guī)投喂動物等行為;在樓道等公共區(qū)域堆放雜物等,。近日,,有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上述不文明行為在小區(qū),、公園,、動物園等地仍隨處可見。
雖然條例已經(jīng)實施,,但是其禁止的不文明行為依然隨處可見,,這種情況并不出乎意料,畢竟法律對抗的是陋習,。陋習之所以被稱之為陋習,,一是因為它具有長期性,比如在樓道中堆放雜物,,這種情況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想要幾天就革除也難;二是因為它具有群體性,,人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比如遛狗不牽繩,、攀折花木,、投喂動物等,很多人都在做,,管不過來,;三是因為它具有頑固性,比如禁止在道路,、居民區(qū)燒紙祭奠,,這種現(xiàn)象在城市中本來早已消失了,但近幾年卻突然回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上述幾點來看,《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落實無疑將面臨極大的阻力和挑戰(zhàn),。但這也并不代表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就要打折扣,,就要對陋習讓步。正所謂“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當革也,;猶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當治也”。既然陋習不符合社會文明進步的發(fā)展方向,,就必須革除,。
革除陋習,辦法無外乎兩種,,一是下猛藥,,就像解放初期,一夜之間,,妓院和煙館就從新中國的土地上消失了,,起到了革除陋習立竿見影的效果。二是下緩藥,,與陋習打一場持久戰(zhàn),。
既然陋習具有長期性、群體性,、頑固性,,那我們就不能期待畢其功于一役,也不能期待一部法律包打天下,。事實上,,我們看到《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中所作的禁止性規(guī)定并不是僅存在于這一部法律中,《北京市養(yǎng)犬管理規(guī)定》,、《北京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中國公民文明旅游公約以及侵權責任法、旅游法等相關法律,,還有黨和國家倡導的新時期愛國衛(wèi)生運動中,,都有相關內容。讓這些法律法規(guī)政策形成合力,,強化制度目標的一致性,,才能共同圍剿不文明行為。
同時綜合施策,,推動刑事處罰,、行政處罰、民事責任以及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相互銜接,,切實落實違法責任追究制度,,特別是在基層調解活動中,要堅持依法調解,,不能不分是非,、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讓違法行為不了了之,。
當然,打持久戰(zhàn)離不開宣傳工作,,一部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普法必不可少,尤其要發(fā)揮司法判決的標桿意義,,切實樹立人們的法治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
總之,《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實施是一場文明對陋習的持久戰(zhàn),,只有堅持下去,,久久為功,才能看到改變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