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愛花,,她筆下曾多次描繪過玫瑰,、天竺葵,、爪葉菊、白星海芋,、金盞花、木犀草……她的花園里種下了許多木犀草,,香氣環(huán)繞著整個花園,。
在位于新西蘭惠靈頓的曼斯菲爾德故居——那座白色建筑的庭院里,我看到了這片由她親手栽種的木犀草,,翠綠欲滴,,馥郁芬芳。沿著小徑前行,,便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白色二層樓建筑,。從開著的門向屋內(nèi)望去,墻上掛著一幅曼斯菲爾德攝于1913年的照片,。圓潤的臉龐上鑲嵌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一頭秀氣精神的短發(fā),胸前別著一朵萬壽菊,。照片旁邊懸掛著一盆木犀草,,香氣撲鼻而來,清新典雅,。
步入故居,,一位60多歲的女館員接待了我。房間不大,,擺滿了作家的著作,、評論集和各式紀念品。據(jù)介紹,,這棟小樓建于19世紀末,,如今頗具價值。她的許多作品里都有對故居的描寫,這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新西蘭建筑,,所用木材都原產(chǎn)于本地,,內(nèi)外部裝飾以及樓梯扶手、欄桿都有特色,。雖不豪華,,卻設計精妙,樓梯扶手的設計還受到了中國建筑的影響,。
來到一樓客廳,,看到屋內(nèi)擺設,我仿佛走入了書中的世界,。曼斯菲爾德的小說《序曲》《蘆薈》和《一個生日》,,都曾對這里有過描繪??蛷d內(nèi)放著一架小鋼琴,,上面有一張作家母親的照片,室內(nèi)的藤蘭花壁紙,、絲線窗簾,、煤油燈、舊照片,、油畫……一切如故,。緊挨著的餐廳,便是《一個生日》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餐廳的窗戶,、煤爐鐵灶,還有全家人圍著吃飯的餐桌和椅子,,都被寫進她的小說,。二樓是幾間臥房,其中有一間是外祖母的房間,。曼斯菲爾德在小說《蘆薈》中,,曾描寫了對外祖母以及這間房間的獨特感情。她就是在這里出生的,,“外祖母一面抖著她,,一面看著外面山峰般的巨浪掃蕩那海濱大道。小房子就像一只貝殼,,四面的澎湃聲回響著……”
徐徐清風,,吹來木犀草的馨香,我的思緒在作家回味無窮的作品里徜徉,。凱瑟琳·曼斯菲爾德1888年生于新西蘭惠靈頓,,被認為是新西蘭文學的奠基人,。從1907年起,她開始發(fā)表作品,。她鐘情于祖國那種接近自然的生活,,以童年故鄉(xiāng)生活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小說《蘆薈》,是她早期代表作之一,,帶有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中篇小說《序曲》和《在海灣》,以優(yōu)美的詞句描繪了故鄉(xiāng)惠靈頓郊野的風物和家庭生活情趣,。
曼斯菲爾德的作品,,無論是刻畫人物還是描繪風景,都充滿著新西蘭獨特的泥土芳香,。她的創(chuàng)作大多取材于家庭生活,,憑借對當時社會的細致觀察,揭示問題,,表達同情,尤其是對女性的關愛,。短篇小說《花園舞會》《幸?!泛汀对诤场防铮加袑ε陨嫣幘车拿鑼?。她筆下的眾多女性形象,,都融入了作家的親身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她描寫女性在奮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難以及她們的所思所感,,借人物之口道出深刻思考和無聲嘆息,。她的文字風格獨特新穎,善用白描手法記述人物的言談和神態(tài),,著重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色彩鮮明,簡潔而有詩意,。
1922年7月,,中國詩人徐志摩和曼斯菲爾德曾在英國倫敦短暫相見。當時,,曼斯菲爾德抱恙在身,,但兩人依舊就文學進行熱切交談。她談到自己對中國的景仰與愛慕,,談及中國詩詞,,盛贊中國詩藝是個奇跡,還建議徐志摩翻譯中國詩詞,。會面雖短,,但徐志摩對此印象很深,。幾個月后,曼斯菲爾德去世,。徐志摩聞訊,,寫下情動于中的回憶散文《曼殊斐兒》,記錄他們之間這次唯一的會面,。之后,,徐志摩還將曼斯菲爾德的作品翻譯出版。
在這里,,我循著木犀草的幽香,,透過一個女孩的文字,見過了20世紀初的惠靈頓,。那幽香仿佛從曼斯菲爾德筆下散逸,,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