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復(fù)旦大學《共產(chǎn)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服務(wù)隊全體隊員回信,信中寫道:“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體現(xiàn)了總書記對青年的殷切希望,,也為青年黨員指明了前進方向,。而就在幾個月前,總書記還給另一群青年黨員寫過回信,。他們是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的34名“90后”黨員,。總書記肯定了他們“同在一線英勇奮戰(zhàn)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舍生忘死”,。勉勵他們“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貞浧鹪谖錆h的日子,,這些年輕的黨員說,他們在那里上了一堂最生動的黨課,。
劉中砥是北大人民醫(yī)院創(chuàng)傷救治中心的一名醫(yī)生,,也是北大援鄂醫(yī)療隊的一名“90后”黨員。他回北京后在工作崗位上非常普通的一天,,上午忙完了兩臺手術(shù),,沒顧得上吃午飯,他就又到病房查看病人情況,。
劉中砥生于1990年,,今年30歲,,已經(jīng)有9年的黨齡。今年初,,當疫情暴發(fā),、醫(yī)院征集去前線的人員時,劉中砥最先報了名,。他在申請書上寫道:作為黨員,,我沒有任何退縮的理由。
“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應(yīng)該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劉中砥說,這是他已經(jīng)去世的父親,、一名老黨員,,留給他的最寶貴的財富。
劉中砥說:“我的父親,,他是一名醫(yī)生,,也是一名黨員。2003年非典的時候,,他在抗疫一線工作,,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回到家之后就自我隔離,,其實我父親應(yīng)該也很緊張,,但是他職責所在,所以他也是義無反顧地沖在了第一線,。這個事在我小時候心里面埋了一顆種子,,我覺得學醫(yī),參加這種抗疫救人,,是一件非常偉大,、非常榮光的事。雖然他不在了,,但是這種引導(dǎo)的作用一直記在我的心里?!?/span>
在父親的影響下,,劉中砥也報考了醫(yī)學院。2009年,,劉中砥19歲時,,父親去世了,但是劉中砥覺得父親從未走遠,,因為他也和父親一樣成為了一名醫(yī)生,、一名黨員,。今年,劉中砥30歲,,他主動報名來到了武漢的抗疫一線,,就像當年的父親一樣。
3月1日是劉中砥的生日,,今年這個生日對劉中砥來說很特別,,就在這天,他所在的北大援鄂醫(yī)療隊在前線舉行了黨員重溫入黨誓言的活動,。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句入黨誓言讓劉中砥深受觸動。
劉中砥說:“在和平年代,,為黨和人民犧牲這樣一句話感覺很遙遠,。但是我在跟家人告別的時候,我真是想到了這些,,因為當時的情景不知道會怎么樣,,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平安順利回到北京再跟家人團聚?!?/span>
此時,,北大援鄂醫(yī)療隊的隊員們已經(jīng)在前線奮戰(zhàn)了一個多月,這其中的艱辛,、危險,、勞累,他們時刻都在感受著,。也正因如此,,他們更加能體會到這句誓言的分量。
生于1992的張佳男也是北大援鄂醫(yī)療隊的一名黨員,,和劉中砥不同,,張佳男的黨齡很短。今年2月25日,,張佳男來武漢正好滿一個月的那天,,她在前線火線入黨。
不過,,作為一名生活一帆風順,、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挫折的“90后”,張佳男的成長也并非那么簡單,,每一點成熟和進步都是用淚水和磨練換來的,。張佳男清晰地記得,她在武漢第一次進病房,,就差點打了退堂鼓,。
張佳男說:“我們那天就穿了一個黃色的生化防護服,,因為當時的物資也比較緊張,就是各種型號的物資,,它比那個白色的還要憋氣,,當時覺得自己憋得不行了,就跟我們的護士長說,,我可能不行,,護士長說佳男你再調(diào)整一下深呼吸就會發(fā)現(xiàn)好很多?!?/span>
前線的救治工作比張佳男想象的還要艱難,,她忍著惡心和窒息的感覺,在病房堅持了一整夜,。那天下班后,,她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和張佳男一樣,,每一位來到抗疫前線的年輕醫(yī)務(wù)工作者,,面對兇險而未知的病毒,和極高強度的工作,,都會感到焦慮和緊張,。
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北醫(yī)三院心血管內(nèi)科護師王維亭說:“第一次要進病房上班的時候,,內(nèi)心是比較緊張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離我們不到5米的污染區(qū)病房里面發(fā)生著什么?!?/span>
劉中砥說:“我記得第一次進入到污染區(qū),,要穿過5道隔離門,每推開一扇門,,我們就要做手消,,然后門砰的一聲就關(guān)上了,就覺得心里的弦兒繃得更緊了一點,,5道門都過去了之后,,整個腦袋大概蒙了有幾秒鐘,晃了三五秒鐘什么也看不見,,然后才讓自己鎮(zhèn)靜下來,。”
年輕隊員的焦慮不安,,帶隊領(lǐng)導(dǎo)都看在眼里。他們快速制定方案,,開展黨建工作,,發(fā)揮黨支部的力量帶動幫助年輕人,。
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領(lǐng)隊、北醫(yī)三院院長喬杰說:“‘90后’的醫(yī)護人員相對還是年輕,,工作經(jīng)驗不足,,能夠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不安,這也是我們最擔心的,,考慮到面對這么嚴重的疫情,,黨員一定要發(fā)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所以我們當時是分成了7個黨支部小隊,?!?/span>
在前線的臨時黨支部成為了隊伍的主心骨,每天工作之余老黨員們都會和年輕隊員談心,,幫他們解決困難,,安撫他們的情緒,鼓勵他們要勇敢面對挑戰(zhàn),。
更重要的是,,老黨員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示范,讓年輕黨員們明白了應(yīng)該怎樣去做,。
王維亭說:“他們會主動去承擔一些危重病人的高風險操作,,像我們護理CRRT,還有吸痰他們都是沖鋒在前的,,絲毫沒有猶豫,。讓我意識到黨員的身份賦予了我們一種責任,也讓我們意識到在疫情面前我們就應(yīng)該這樣,?!?/span>
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北醫(yī)三院神經(jīng)外科主治醫(yī)師吳超說:“老黨員們率先進到最危險的地方,,對我們就是一種榜樣的力量,,前輩把我們教成什么樣子,我們才能成為以后的樣子,?!?/span>
不需要說太多,而是腳踏實地去做,,用行動踐行自己入黨時的承諾,。這也是給年輕黨員上得最生動的一堂黨課。
有黨的引領(lǐng)和榜樣的力量,,這些年輕的“90后”黨員,,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也迅速成長起來,更加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他們和前輩們站在一起,,不畏艱險,沖鋒在前,,以自己的青春守護著這片土地和人民,。
1995年出生的王立強總是搶著干病房里最苦最累的活,還堅持每天給病人擦洗身子,。給患者處理大小便被感染的風險很高,,但每次年輕隊員們都是搶著上前。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他專門看望慰問了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務(wù)工作者,這讓醫(yī)務(wù)工作者們倍受鼓舞,。第二天,,北大援鄂醫(yī)療隊兩位“90后”臨時黨支部書記吳超和王奔,代表全隊34名“90后”黨員給總書記寫了一封信,,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很快四天后,他們就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
王維亭說:“當時我們正在病房里查房,,在電視里看到了新聞,一位70多歲的武漢奶奶,,一字一句地說道,,少年強中國強,還樹起了大拇指,。當時隊員們在聽到的時候都是熱淚盈眶的,,非常有成就感,總書記回信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span>
王奔說:“去武漢確實是這輩子上得最好的一次黨課,身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需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隨時為黨和國家犧牲一切。自己能夠有幸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份子,,覺得挺自豪的?!?/span>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lǐng),、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艱難險阻是對人最好的磨礪。在抗擊疫情的戰(zhàn)斗中,,“90后”黨員們迅速成長起來,,他們有信念,能吃苦,,肯奉獻,,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他們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努力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