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中國南方的持續(xù)強降雨除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跡也因災受損,,備受關注。
多座古橋被沖毀
“不讓一塊鎮(zhèn)海橋石去‘流浪’,!”
幾天前,,安徽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其微信公眾號文章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并宣布將原樣修復被洪水沖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海橋,。
鎮(zhèn)海橋始建于明代,,是一座長約131米的7孔石拱橋,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月7日,,鎮(zhèn)海橋橋體出現垮塌,橋面部分基本被沖毀,,受損嚴重,。
7月8日,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西婺源縣彩虹橋,,也被洪水沖毀了橋面和橋廊,。這座全長140米的古橋,已有800余年歷史,,此前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
此外,位于安徽旌德縣的樂成橋也在洪水中倒塌,。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
眼見這么多古建因災受損,,不少網友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在洪水面前,這些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橋等不可移動文物為何變得如此脆弱,?
古橋為何如此“脆弱”,?
針對這樣的問題,近日已有不少媒體進行了調查。
有文章指出,,“保護古橋不如造新橋出政績”的思路,,導致部分古橋實際處于失管狀態(tài)。也有報道發(fā)現,,一些地方古橋維修加固項目推進緩慢,。
當類似情況遭遇洪澇災害,古橋被毀似乎就成了必然,。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萬金紅13日撰文指出,,在缺乏專業(yè)防洪減災措施下,文物建筑在遭受洪水襲擊的時往往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喬云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也坦言,像古橋這類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確實較多地受制于客觀條件,。“古橋的保護與當地的河道,、地形地貌、降水量和防災能力等狀況都是緊密相關的,?!?/span>
他同時指出,“古橋梁是適應當時自然環(huán)境和交通需要建造的,。隨著社會發(fā)展,,地方上的一些建設活動可能會把多年斷流的河道填埋。在雨水小的時候,,這些斷流河道可能沒什么作用,,但是在雨水大的時候,它一定是泄洪通道,?!?/span>
“要讓古建也有天氣預報”
針對汛期文物安全問題,國家文物局近日已發(fā)出緊急通知,,要求各文物,、博物館單位要切實增強防災減災意識,針對古橋被沖毀,、古城墻坍塌,、古建筑垮塌和古樹名木傾倒等災害風險,制訂應對重大洪澇和地質災害預案,,增強突發(fā)性災情的應急處置能力,。
喬云飛告訴記者,國家文物局一直很重視相關問題,。“去年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專門開展了‘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的相關工作,。去年年底已經立項,目前正在推進這方面的工作,?!?/span>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應急處置研究”項目負責人,,喬云飛說,“從預防的角度來說,,我們要研究在什么樣的災害等級情況下,,能夠采取什么樣的前置措施,最大程度避免不可移動文物遭受自然災害影響,。比如說建立古建監(jiān)測常態(tài)機制,、采集并更新相關數據,研判其可承受災害等級,。再有,,針對洪澇災害,結合古建筑,、古遺址歷史環(huán)境研究,,可以通過環(huán)境整治在古建筑、古遺址周邊設置泄洪,、排水設施,,預防洪澇災害?!?/span>
“在文物保護方面,,未來應該著手做相關的預警,就像天氣預報那樣,。我們的理想是,,將來可以在自然災害預警的同時,也能對文物古跡發(fā)布預警信息,。同時,,一旦不可移動文物受損,,可以盡快做出應對措施,?!彼f。
記者注意到,,不少受損古橋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已發(fā)布通告,,將搜集被沖走古建構件,盡快修復,。
據報道,,7月11日,江西婺源已確認搜尋到的彩虹橋構件有:東側引橋與一號墩間的大梁一根,,枋五塊,,平盤一根,損壞構件及小構件若干。黃山市已明確,,將打撈被洪水沖垮的鎮(zhèn)海橋原料,,并盡快原樣修復。
對此,,喬云飛肯定了上述地方的相關做法,。“這是一個受災后處置的方法。如果能夠把建筑構件收集得比較好的,,同時按照文物原有的形式恢復,,文物本身的受損就降到了最低?!?/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