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這是你要的東西嗎?”
透過一方窄窄的屏幕,老師和同學仔細地確認著每一件物品,。
相似的一幕幕在各高校出現(xiàn)。“全程視頻”“畢業(yè)大禮包”還有無數(shù)次重復又溢于言表的“感謝”,。
因疫情防控要求,,北京高校2020屆畢業(yè)生返校被叫停。行李打包成為畢業(yè)季校園里的頭等大事,。別樣的畢業(yè)“寄”,,寄去的不單單是行李,,更是對同學們未來美好前程的期許,;同學們收到的,也不單單是物品,,而是滿滿的青春記憶。
1.直播連線,,將青春記憶妥帖打包
受疫情影響,,畢業(yè)生們大多未能返回校園。擱置在寢室的行李,,成了畢業(yè)生們最牽掛的物品,。行李的價值,,不僅在于物品的價格,更在于它背后所隱含的意義,。有些東西看似單薄,卻承載了非常珍貴的回憶,。
自6月下旬起,,多所高校開始了畢業(yè)生行李委托打包郵寄工作,昔日三尺講臺上的學者變身為“行李打包員”,,和在校學生志愿者,、后勤員工開始了緊張的忙碌。
“老師,,麻煩把宿舍門牌號拿下來,,那是我親手做的?!?/span>
“好的,,已拿下來放在行李箱中,?!?/span>
“老師,,我想要這個被套?!?/span>
“好的?!?/span>
每一聲確認里,,都潛藏著老師濃濃的關愛,。冒著酷暑,,老師們在狹小的宿舍空間里弓著身子,,舉著手機,,通過視頻“直播”和畢業(yè)生同學們細致溝通,,衣服,、證書、書籍,、護膚品……從床上到床下,不落下每個角落,。
一件件校園生活的見證和回憶都被細心整理在打包箱里。公共區(qū)域的物品,,落在水房的衣物,,床底遺漏的小東西,,后勤員工和志愿者幫同學們一一找尋,將需要的物品妥善收納小心安放,、細致封箱,。
取、裝,、封、貼,、搬,、寄,,一天下來,,老師們對于打包的一系列操作已經得心應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盡心盡力、全程參與,,確保每一件行李安全寄出,。
酷暑夏日,樓道仿佛一個炙熱大烤爐,。汗水早已浸透衣服,,而老師們仍在堅持工作。整理裝箱,、打包封箱,、搬運郵寄……宿舍樓內、走廊間,、樓梯間穿梭不停,,都是老師們忙碌的身影。
2.一人一策,,每份需求都被細心照拂
在打包行李的隊伍中,,有學院領導,有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有年輕教師,更有老教授,,都是大家熟悉、親切的面孔,。而對于站慣了講臺的老師們來說,,行李打包工作的順利高效完成離不開前期的細致摸排和悉心籌備。
在正式行動開始之前,,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校長王稼瓊指導制定工作方案,要求舉全校之力做好今年畢業(yè)“寄”工作,。各學院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學院書記、院長,、黨員教師帶頭,。
“怎么打包行李?”“如何分工安排,?”“人員如何調配,?”……在行動開始之前,北交大理學院的老師們將這些問題一一商定,。為更從容地迎接畢業(yè)“寄”,,學院還選取了一個男生宿舍和一個女生宿舍作為“試點”,對正式流程進行試驗,。建立微信群,、統(tǒng)計信息、介紹政策與流程,、再到深夜一點不斷測試視頻軟件,,尋找最高效、便利的屏錄方式……為了滿足同學們個性化的需求,,積極探索,、不斷嘗試。
中國礦業(yè)大學先后6次召開會議,,制定《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20屆畢業(yè)生離校工作方案》《2020屆畢業(yè)生行李寄存寄送工作方案》等8個文件,,各學院也制定了畢業(yè)生行李打包細化方案,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在工作中避免簡單化和一刀切,,根據(jù)畢業(yè)生不同就業(yè)去向和不同地域,,尊重學生意愿,采取郵寄,、暫存,、校門口自取和貴重物品保價郵寄等個性化方式,。每位參與打包的教職工,一對一,、點對點與畢業(yè)生進行視頻溝通,,對每一件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打包,一人一策做好工作,,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遺漏一件物品。
“要把畢業(yè)生離校和行李打包托運工作作為一次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具體實踐,各相關部門和學部院系要高度重視,,從育人的高度推進此項工作,。”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如此強調此次畢業(yè)“寄”的深意所在,。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個性化需求,,分批分類制定工作方案的同時,北師大還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動員廣大教師,、后勤員工積極參與,為畢業(yè)生離校,、行李打包托運和臨時存放提供必要物資和周到服務,;結合北京市最新疫情防控形勢政策和學校實際,耐心細致地對學生開展政策解讀和思想引導工作,。
1100余名,,這是北京交通大學報名參加為8000余名畢業(yè)生打包行動的教職工人數(shù),其中70%是一線教師,。
21817件,,這是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的老師們打包行李的總數(shù),平均每位老師要打包27件行李……
一連串數(shù)字,,承載的不僅是老師們不辭辛勞整理,、收納的汗水,更是老師們沉甸甸的愛,。
3.汗水和關切,,給學生最后一次言傳身教
“老師,您快喝點水,,休息一下吧,。”
“都到飯點兒了,,老師您要不先去吃飯,,吃完再來弄,?”
隔著屏幕,看著老師們,、同學們,、后勤員工老師們忙碌的身影,同學忍不住說道,。
左手拿手機,,右手挑物品,飯顧不上吃,,水顧不上喝,很多老師腰椎不好,,仍不斷彎腰在桌下,、床下拖取物品。臨出門或頂在頭上,、或扛在肩上,、或抱在懷里、或抬在臂上,、或拎在手里,,把同學們的行李一一送到門口,封上土黃色的打包帶,、貼上行李貼,、寫上同學們的詳細信息、登記好每一次信息,,用心檢查每一個可能遺漏的地方,,直到快遞小哥把行李打包完畢送到大庫中。
關心總是相互的,,這一個沉甸甸的箱子,,是在學生大學時光接近尾聲之際,用汗水和關切給學生最后一次言傳身教,、保駕護航,。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走心的畢業(yè)“寄”,,暖了畢業(yè)季,,也讓屏幕兩端的師生都收獲了滿滿的感動。
“當我打包完伊寧和詩琳的行李,,最后一次舉著手機讓屏幕那邊的親人再看一遍宿舍的時候,,不禁淚目——收整行李的過程是學生與自己大學青春歲月的真實告別,我為她們完成學業(yè)感到高興,,也為我們訊號兩端的師生情誼感動,。衷心祝愿我的學生們帶著這份2020屆獨有的‘畢業(yè)教育’‘面對面交流’中滿滿的愛乘風起航,,開啟她們美好的下一程?!边@是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郭智芳老師的心聲,。
這堂用滿滿的愛熔鑄的線上思政課,也必將打包在學生奔向未來的行囊中,。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學生寫下這樣的感觸:“平時他們都穿戴整齊地站在講臺上,,現(xiàn)在卻在酷暑中汗流浹背;平時他們最反對我們玩手機,,現(xiàn)在卻每天跟我們視頻連線一一確認物品,。這個畢業(yè)季不一般,一開始還有著疑慮和焦灼,,但看著老師們如此認真和負責,,還有什么理由不愛他們、不鼓起勇氣,?我將帶著這份特別的祝福,,乘風破浪,開啟人生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