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和《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五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會議強調(diào),要大力保護和弘揚黃河文化,,延續(xù)歷史文脈,,挖掘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涌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和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黃河母親雕塑。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溯源:文明發(fā)源地,,中華母親河
“中國川原以百數(shù),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古代“河”特指黃河,《漢書》中黃河被尊為江,、河,、淮、濟“四瀆之宗”,。
黃河自西向東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省區(qū)匯入渤海。流經(jīng)黃土高原時,,黃河裹挾大量泥沙,,在下游河段懸于地面,因此也被稱為濁河,、懸河,。《爾雅·釋水》里“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便是古人眼中的黃河狀貌,。
黃河自蘭州穿城而過,。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黃河源從何來,?古人自先秦踏上探源之行,行經(jīng)昆侖,、積石,、紫山、星宿川,,一步步走近黃河源,,將記錄撰陳于《禹貢》《山海經(jīng)》《史記》《漢書》等書中。公元1280年,,元朝專使蒲察都實歷時四月到達河源,,發(fā)現(xiàn)“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勝人跡,弗可逼視,,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河源考察,。
“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于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晉代成公綏的《黃河賦》如是描寫黃河奔涌。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nèi)地勢高差懸殊,,越階而下皆成磅礴盛景。古往今來,,詩人,、作家、畫家面向滔滔黃河傾吐胸臆,,著成流傳詠唱的不朽佳作,。
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唐代詩人王之渙描寫了登鸛雀樓俯瞰滔滔黃河和西北遠眺黃河的情景,;讀起李白“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和溫庭筠“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黃河的磅礴氣勢和巨浪濤聲仿佛親身可感;王維的《使至塞上》則讓黃河徜徉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圖景中,,構成了無數(shù)人對西北、大漠與黃河的經(jīng)典印象,。
治理:黃河斗水,,泥居其七
“黃河平,天下寧”,,黃河治理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唐代劉禹錫和羅隱用詩句記錄了黃河流經(jīng)黃土高原的水文變化,。據(jù)實測資料,進入黃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6億噸,,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泥沙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古有“黃河斗水,,泥居其七”之稱,。
黃河裹挾泥沙奔涌向東。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因多沙善淤,、濁河懸頂,,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吹沙走浪幾千里,轉側屋閭無處求”,。正因如此,,黃河流域的發(fā)展始終與治理相伴。
古代神話傳說中,大禹改堵為疏,,將黃河分流導入渤海,,歷經(jīng)十三年“九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為夏商周三代解除水患。
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xù)了60余年,。東漢時,,王景與王吳率數(shù)十萬民工“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最終“無復潰漏之患”。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治黃事業(yè),,至今黃河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70年黃河歲歲安瀾。一部治黃史是一部治國史,,也是人民的奮斗史,。
頌詠: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并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座談會時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chǎn)的系統(tǒng)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赝麣v史,,華夏先民播下中華文明的種芽,,是在黃河兩岸的沃土上;歷經(jīng)千年治理,,鍛造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在與水患相搏中;抗戰(zhàn)時期軍民前赴后繼保家衛(wèi)國,,是在黃河奔涌不息的咆哮中,。
陜西歷史博物館姜寨遺址示意沙盤。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在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心中,形似巨龍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近現(xiàn)代,,很多作家、音樂家和劇作家以黃河為主題,,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抗戰(zhàn)時期,由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響徹中國,,詞曲飽含家園滄桑的憤怒與保家衛(wèi)國的激昂,歌頌著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動員人們團結一心“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
與《黃河大合唱》作詞作曲時隔80年,,前不久,,一場愛國主題音樂舞臺劇《黃河》在北京公演,。演出當天,近千名演員相聚舞臺,,在《黃河大合唱》和《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中用戲劇表演謳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中國人民保家衛(wèi)國,、誓死與民族共存亡的精神。
“經(jīng)天亙地,,滔滔流出,,昆侖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粗性蝿?,千年王氣。雄壯勢、隆今昔,?!碧咸宵S河雄亙中原,奔流至今,;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孕育的璀璨文明,,傳承至今;百折不撓,、自強不息,,黃河鍛塑的民族品格,堅守至今,。繼往開來,,讓我們在保護和傳承中,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