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印證
福建寧德下黨鄉(xiāng)的山路,見證了一段動人的往事,。
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坐車顛簸幾個小時后,,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2個多小時到達下黨,,并現(xiàn)場召開扶貧辦公會,又用了3個小時披荊斬棘走出這片深山,。他后來回憶那次下黨之行,,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
那時的寧德,,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之一,轄區(qū)9個縣中有6個是貧困縣,。一邊挨著福州,,一邊挨著浙江溫州,都是富庶之地,,到寧德這兒卻“短路”了,,所以又被稱為東部沿海“黃金斷裂帶”,。
在寧德期間,,習近平同志用腳步丈量閩東的山海川島,關心和思考著如何“擺脫貧困”,。今天,,寧德實現(xiàn)農(nóng)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清零,曾經(jīng)的“弱鳥”羽翼漸豐,,經(jīng)濟發(fā)展呈現(xiàn)“穩(wěn)中有進,、領跑全省”的良好態(tài)勢,。
弱鳥先飛,久久為功,。“山高路長用肩挑,,半世光陰路上忙?!甭?,是下黨人苦澀的記憶。這里的人,,世世代代守著難以逾越的大山,,也守著無法擺脫的貧困。村里人回憶,,過去的下黨,,僅靠峭壁巖石上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從外村嫁過來的姑娘,,能愁得直掉眼淚,。
要想振翅高飛,必須在路上下功夫,。習近平同志第一次下黨之行后沒幾個月,,下黨公路動工。1991年1月,,進鄉(xiāng)公路建成,。此后幾十年,下黨人在絕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謀發(fā)展,,埋頭苦干,滴水穿石,。
王光朝,,當年為習近平同志一行挑解暑涼茶的志愿者,雖年歲已高,,仍干勁兒十足,。2016年,他修繕了老屋,、創(chuàng)辦起“幸福茶館”,。問及茶館名字淵源,王光朝感慨地說:“幸福下黨,,難忘習總,。沒有總書記當年來下黨,沒有他牽掛著下黨,,下黨的幸福從哪里來,?下黨人知恩、感恩,?!?/span>
如今,下黨路暢,、茶香,、新房多,這個曾給習近平總書記留下深刻記憶的貧困山鄉(xiā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現(xiàn)在“鸞峰橋上沐春風,,茶葉香里說豐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8年的186元增至2019年的14777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xiāng)親們回信:“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經(jīng)過30年的不懈奮斗,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xiāng)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span>
因地制宜,,精準發(fā)力。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有首歌謠道不盡這里曾經(jīng)的無奈:“長天下山溪,日頭照半邊,;種薯山豬吃,,種豆無糧收;終年砍毛竹,,不足換油鹽,;野菜加筍干,難度半年荒,?!背嘞?,皆因14個自然村散落在大山褶皺里,土地資源被擠壓到最低限度,。村民們一年忙到頭,,出不了幾擔谷子。
圖為下黨新貌,,這是從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調研時走過的山路上拍攝的,。從昔日不通公路的“窮困之地”,到現(xiàn)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30多年來,下黨的鄉(xiāng)親們不忘總書記囑托,,埋頭苦干,、久久為功,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 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1988年,,在閩東九縣深入調研后的習近平同志,重新梳理“山”與“?!钡霓q證法:要擺脫貧困,,就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帶有產(chǎn)業(yè)特色的精準扶貧。針對赤溪所在的福鼎市,,他曾專門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
當?shù)胤e極響應習近平同志號召,,把“掛”在山上的自然村陸續(xù)遷至現(xiàn)在行政村所在地,解決一方水土難養(yǎng)一方人的難題,。同時把森林當作“水庫,、錢庫、糧庫”,,在生態(tài)優(yōu)勢和山地資源上做足文章,,使整個村莊變成旅游景點。2019年,游客人數(shù)達2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
“90后”年輕人杜贏,,是土生土長的赤溪人,。畢業(yè)時,他主動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從事白茶加工與銷售,并用各種方式帶動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稗r(nóng)村已今非昔比,人人大有可為,。我們的夢想是,,把未來的赤溪打造成‘中國自強第一村’?!倍炮A自信滿滿地說,。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赤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視頻連線時深情地說,,你們的實踐印證了現(xiàn)在的扶貧方針,,就是要精準扶貧。
調研手記:
時間是萬物生長的尺度,,也丈量著我們邁向全面小康的腳步,。
把寧德脫貧史放在更大的時空坐標中觀之: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弱鳥先飛”,首先解決思想和觀念上的貧困,,今天是“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當年倡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今天是脫貧攻堅“決不能松勁懈怠”;當年推廣“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jīng)”,,今天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當年強調“必須有個好支部”,,今天是“加強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領導”……人們不難在時空交錯中完成各種“連線題”。
春耕夏耘,,時節(jié)如流,。曾為閩東大地指明前進方向的科學力量和智慧光芒,經(jīng)過時間洗禮和實踐檢驗,,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中國扶貧奇跡,。你會感慨,,你會嘆服,你會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