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春秋變幻,,星移斗轉,。今年,,是舉世聞名的紫禁城建成的第600年。600年前,,依明永樂皇帝朱棣號令建立的紫禁城,,開啟了中國古代的又一場繁榮盛景。
今天上午,,“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3個單元、18個關鍵年份,、450件精品文物,,在時間與空間、變化與永恒中,,講述生命的流動,,展現(xiàn)600年間從“紫禁城”到“故宮”的滄桑巨變。
18節(jié)點講述紫禁城600年風華
如何在一場展覽里,,縱覽紫禁城600年歷史,?別擔心,策展人早已為你梳理出了18個關鍵節(jié)點,。本次展覽由“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3個單元組成,,分別位于午門區(qū)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展廳,。
“宮城一體”單元主色調(diào)為米白色,,凸顯明代石質構件立體效果,配合大量圖版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了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這里通過“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內(nèi)布局的改變,。
“有容乃大”單元主色調(diào)為紅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筑及內(nèi)檐裝飾的華麗與精美,,講述了清代各時期紫禁城建筑格局與風格的變化,。這里通過“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yǎng)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清代10位皇帝在不改變紫禁城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進行的重修或重建,。
“生生不息”單元主色調(diào)為綠色,,展現(xiàn)出故宮博物院成立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景象,。這里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zhàn)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后發(fā)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筑測繪等事件,。
18個關鍵節(jié)點像18個定位浮標,將紫禁城600年歷經(jīng)的燦爛歷史和傳承的優(yōu)秀文化娓娓道來,。
符板漆紗等珍貴文物首次展出
六百年的時光長廊,、冬去春來的宮廷盛景、首次展出的珍貴文物……除了在時空變換中領略紫禁城600年深厚的人文積淀,,觀眾還可以在此次大展中和那些難得一見的文物來一場“面對面”交流,。
沿著午門西馬道走進展覽現(xiàn)場,全長256米的展線共展出了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讓觀眾更為直觀地了解明期始建紫禁城的規(guī)劃,、布局和修建過程,明清兩代的宮廷生活以及歷代對故宮建筑的營繕與保護等,。其中,,養(yǎng)心殿符板及五供、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徐顯卿宦跡圖冊》等文物均屬首次展出,,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與以往間隔數(shù)十米觀看宮殿布局和陳設不同,,此次展覽將珍貴文物搬進展廳,,讓觀眾距宮廷生活點滴、歷史文化細節(jié)更近一步,??逃墟?zhèn)宅靈符的“銅符板及五供”原供奉于養(yǎng)心殿,是守護宮室的古建鎮(zhèn)物,。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在不到一米的距離中仔細觀看、揣摩,。
制作于1773年,、以當下科技手段仍難以原樣復制的“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正在正樓展廳寧壽宮區(qū)展出。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的漆紗以其工藝復雜程度與制作難度體現(xiàn)了古代高超的制作工藝,。這也是這件文物200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
《徐顯卿宦跡圖冊》則全面真實地記錄了徐顯卿作為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成長歷程和仕宦生涯,。通過圖冊,,觀眾可形象地看到400多年前紫禁城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情景,還能從中發(fā)現(xiàn)紫禁城建筑在明清兩代變遷的痕跡,。
如今,,已經(jīng)600歲的故宮實現(xiàn)了“逆生長”,,不僅收獲了一大批年輕“粉絲”,也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御貓,、文創(chuàng)、綜藝,、紀錄片,、數(shù)字化……紫禁城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下一個壯美的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