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久仰,,您的《阿房宮賦》真是字字珠璣啊,。”
大和二年(828年),,25歲的杜牧在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幕府中任職,。兩年前,他作《阿房宮賦》,,一時洛陽紙貴。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唐杜牧?xí)稄埡煤迷姟穭t記錄了唐傳奇時代里這個深情繾綣的珍貴瞬間,。
那是一場觥籌交錯的酒宴上,,他見到了13歲的歌姬張好好。
杜牧清雋朗逸,,才華高得不似人間物,。好好天真爛漫,,歌舞之美恰如仙宮來,。兩人一眼萬年,,相見恨晚,。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span>
快樂時光很短暫。張好好很快被沈傳師之弟重金下聘納為妾室,,深鎖宅中,。而杜牧此后為求申達(dá)報國之志,在各地官場輾轉(zhuǎn)奔波,。
兩人再見面時是在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赴洛陽任職途中經(jīng)過一家小酒館,。彼時,杜牧才智難申,、須發(fā)斑白,好好流落市井,、當(dāng)壚賣酒,。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這一刻,,杜牧百感交集,,揮筆寫下《張好好詩》,,詩中這“故人惜故人”的一刻,令千百年來無數(shù)觀者淚眼婆娑,。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span>
盛世中的才子佳人猶可視為雨后新虹,,耀目一時,,但置身亂世卻只能如風(fēng)中殘燭,自身難保,。
杜牧哀憐張好好出身歌姬,受人擺布,,身不由己,。可他自己面對大和年間衰頹難返的大唐政局,,有心報國卻受制于朝廷黨爭,,難申大志,。揮毫落墨之前,杜牧也許在想,,自己真的比張好好更幸運(yùn)嗎,?
這卷寶物不但詩情深重,書法也非??捎^,。這一點(diǎn),就連“當(dāng)皇帝一塌糊涂,,搞文藝如有神助”的宋徽宗也表示服氣,,為這件藏品親筆書寫了題簽并鈐諸印章,。《宣和書譜》里更稱贊杜牧?xí)ā皻飧裥劢?,與文章相表里”,。
情深不壽。這件寶物也難免命運(yùn)多舛,。
偽滿洲國時期,,這件作品被溥儀藏在長春偽滿皇宮小白樓??箲?zhàn)勝利前夕,,溥儀倉皇出逃,。這卷寶物被一名偽軍士兵竊取后埋藏在地下,,導(dǎo)致生出霉斑,,破壞嚴(yán)重,。
曾有“民國四公子”之稱的張伯駒先生一直對這件寶貝情有獨(dú)鐘,。1950年,琉璃廠的靳伯聲先生在東北購得到此寶,。得知此消息后,,張伯駒先生為免國寶流失海外急托人追尋,,最終以5000元重金購回國寶,。他為此身負(fù)重債,但也不覺苦,。
自此,,張先生對這件寶貝愛不釋手,在很長時間里,,他每晚睡覺都將該詩卷置于枕邊同眠,還自稱為“好好先生”,。
情深如斯,,但亦有更愛。
1956年,,張伯駒先生毅然將杜牧?xí)稄埡煤迷姟?、晉陸機(jī)《平復(fù)帖》等八件國寶捐贈給新中國。他謝絕了所有獎金,,僅興高采烈地收下了一紙政府簽發(fā)的褒獎狀,。
一卷有情詩,幾多世間緣,。
千年前,,張好好遇人不淑,飽經(jīng)磨難,。千年后,,張伯駒先生堅持只求國寶“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信念,,獻(xiàn)寶新中國,,正是經(jīng)他之手從此免去寶物顛沛流離之苦。
相信,,這份為國獻(xiàn)寶的深情,,必將與“家國離亂無良緣”的道理一起傳諸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