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詩圣”杜甫的故鄉(xiāng)河南鞏義,,一場詩會在月色中開啟,。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現(xiàn)場一人吟一句帶“月”字的詩歌,,幾輪下來,,一名3歲左右的小男孩卡殼了,一臉委屈地?fù)溥M(jìn)奶奶懷里,。
類似場景,,幾乎每天都在這里上演。“不學(xué)詩,,無以言”——對“詩圣”故里人來說,,詩歌是課本里的莊重文化,也是茶余飯后的日常消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時,BBC推出一部紀(jì)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反響強(qiáng)烈,。
“為什么杜甫至今仍然為人們所愛?”這部紀(jì)錄片的撰稿人和主持人,、歷史學(xué)家邁克爾·伍德帶領(lǐng)團(tuán)隊,,試圖通過重走1200多年前的“詩圣”之路,回答這個問題,。黃河邊的杜甫故里,,是他尋訪的重要一站。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這條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洶涌奔流5000多公里的大河,,不僅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塑造了中國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蒼涼,;“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神幻奇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的江南寫意;“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钡慕髴驯ж?fù);“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樂觀曠達(dá),;“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的悲憫情懷;“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詠嘆……黃河岸邊,,誕生了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詩壇巨匠,也留下了李白,、王維,、蘇軾等一代代詩人的千古詩句。
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專家葉嘉瑩女士表示,,她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并非出于追求學(xué)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力量對生命的感召,,中國古詩詞蓄積了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yǎng),。
詩言志,,歌詠言。杜甫目睹百姓的痛苦,,直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深憂戰(zhàn)爭頻仍,、民不聊生,感嘆“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他亂世流離,卻為民生得安歡欣狂喜,,“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他憂國恤民,,在自家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長夜沾濕何由徹”之時,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一位文學(xué)評論家這樣評述:杜甫傳世詩作有1400余首,,他的詩構(gòu)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美學(xué)眼光、人生情感和文化記憶,。
可以想見,,尋訪至此的邁克爾·伍德,,站在鞏義筆架山下,腦?;胤拧霸娛ァ币皇资撞恍嘣娬聲r,,感受的,是黃河滋養(yǎng)出來的一顆悲憫,、熾熱的心靈,。這是屬于人類的偉大遺產(chǎn)。
“通過詩歌,,杜甫在構(gòu)建這個國家的價值觀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邁克爾·伍德這樣解讀,、贊譽(yù)杜甫,,認(rèn)為在西方文化中,沒有一個可以和杜甫比肩的形象,,杜甫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
走在鞏義,杜甫的印記無處不在,,這座小城有以杜甫命名的街道,,游園里立著刻有杜甫詩句的詩柱,大家津津樂道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詩圣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