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群眾為游客表演節(jié)目,。
蔬菜種植成為致富產業(yè)。
游客正在采摘櫻桃,。
左權縣麻田水稻豐收在望,。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三晉兒女意氣風發(fā),,三晉大地風生水起,。在太行山上,左權以民歌為媒,,唱出文化扶貧的時代新曲,。2019年,首屆“左權民歌匯”一舉成名;2020年,,“左權民歌匯”再上臺階,,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民歌盛會。這一文化盛會不僅點燃了太行旅游板塊的烽火,,而且探索出了文旅深度融合引領轉型發(fā)展的新路徑,。文化,為老區(qū)脫貧插上翅膀,;民歌,,唱得幸福落滿坡。
層林盡染,,太行如畫,,民歌嘹亮,山間回響,。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已沿著寬直平整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踏著美妙動聽的民歌聲,,開始暢游左權縣的天然景觀和紅色文化景點……
“黨中央,,愛人民,精準扶貧得民心,。脫貧不能停腳步,,要向小康再前進……”這是10月29日記者走進左權聽到的新民歌。新民歌,,唱出了老區(qū)人民的心聲,,唱出了老區(qū)人民的新生活!
“左權民歌匯”給左權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脫貧攻堅邁大步,,轉型發(fā)展闖新路,老區(qū)建設上臺階,,人民群眾唱著民歌奔小康,。鄉(xiāng)親們親切地稱“民歌匯”為“民心匯”。
歌起太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祖祖輩輩生活在“山窩子”的左權人民有傳唱民歌的美好傳統(tǒng),,村村唱民歌,人人唱民歌,,著名音樂家田青稱這里為“歌窩子”,。如今,“山窩子”“歌窩子”正在變成“金窩子”“銀窩子”,。
“不緊不慢,,一年收入6萬。”澤城村女青年閆青說,。去年,,她從外地回鄉(xiāng)投資辦起了民宿,趕上了好時光,,客人源源不斷,,比到外地打工一點也不差,。
60歲的康世文和妻子正忙著整理自家的民宿,,準備迎接新一批游客??凳牢母吲d地說:“憑著這座老院子,,我們老兩口招待游客,一年也掙不少錢,,脫貧沒問題,,生活挺寬裕?!?/span>
兩年來,,澤城村辦起37家特色民宿,被評為省級3A級鄉(xiāng)村旅游示范村,。今年6月,,一批特殊的游客走進澤城村,他們是省城的畫家,。畫家們吃住在農家,,盡情創(chuàng)作,流連忘返,。他們把澤城村確定為寫生創(chuàng)作基地,,以后每年都會來。澤城村黨支部書記趙富生信心滿滿地說:“現(xiàn)在日可接待游客200余人,,預計年營業(yè)額200余萬元,,每戶每年純收入約3萬元,可帶動貧困人口務工60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我們正在聘請專業(yè)設計公司打造民宿旅游一條街。未來的澤城村將以春季踏青觀花,、夏季避暑康養(yǎng),、秋季賞葉采摘、冬季踏雪賞歌為特色,,做好鄉(xiāng)村旅游這篇大文章,。”
如今,像澤城村這樣“發(fā)旅游財”的村越來越多了,,全縣的“太行人家”,、民宿社區(qū)、農家樂等年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吸納3964人就近就業(yè),。
“連續(xù)兩年成功舉辦的‘左權民歌匯’,激活左權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生態(tài)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造福老百姓,,這是省委的創(chuàng)舉?。 甭樘锇寺奋娍偛考o念館館長馮耀武說,。今年國慶期間,,每天來紀念館參觀的游客達千人,麻田村小飯店,、小旅店,、農家樂家家客滿。
“民歌匯”比賽舞臺設在蓮花巖景區(qū),,景區(qū)成了旅游新熱點,。總經理王日紅說:“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3.5倍,。今年到現(xiàn)在的收入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下來估計是前年的4倍多?!?/span>
有人靠鄉(xiāng)村旅游致富,,有人靠旅游產品掙錢。
“小小布老虎,,靠它能致富”,。姜家莊村的貧困戶高淑芳為方便兩個孩子上學,進城租房居住,,她和丈夫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做起布老虎,,沒想到供不應求,制作布老虎成了她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她高興地說:“掙錢和照顧孩子,,兩不誤?!?/span>
在祥瑞面塑館,,幾位婦女搓,、捻、剪,、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便在她們的手中誕生了。店主王宏彥說,,店里的8位大姐全是脫貧戶,,工資按件計發(fā)。現(xiàn)在產品不愁賣,,每人每月至少也領2000元,。“傳統(tǒng)手工藝產業(yè)投資小,,工作時間靈活,,非常適合婦女來做?!弊髾嗫h扶貧辦主任巨維榮說。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采訪了竹青根雕室,、恩山剪紙館、將軍虎民俗文化公司,、泰山廟民間工藝合作社,、保世彩塑等民間手工藝微型企業(yè),家家都生意紅火,。巨維榮說,,全縣有傳統(tǒng)手工藝微型企業(yè)50多家,幫助3151人實現(xiàn)穩(wěn)定增收,,年人均增收5000元到1萬元,。
2019年,左權縣接待游客529.83萬人次,、同比增長20.8%,,旅游收入44.53億元、同比增長19.9%,。龍泉國家森林公園,、蓮花巖生態(tài)莊園、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等景點,,游客接待量增長50%以上,,僅龍泉公園就接待游客15萬人次。剪紙,、布老虎,、香包等成為熱銷產品,,非遺產品銷量提高33%。
隨著太行生態(tài)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fā),,左權縣的發(fā)展將進入全新階段:全縣森林覆蓋率每年繼續(xù)以1個百分點遞增,;旅游綜合收入、旅游業(yè)增加值每年增長15%和18%,,帶動全縣貧困人口收入年均增長18%,;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
文化扶貧,,群眾意氣風發(fā)奔小康
太行山是英雄的山,,開花調是人民的歌。“左權民歌匯”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群眾參與其中,,享受其中,堅定自信,,鼓舞志氣,,進一步激發(fā)起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40多位當地民歌愛好者與專業(yè)演員同臺演出,,2500余名左權群眾參與開幕式,、閉幕式演出,3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參與活動……去年首屆“民歌匯”落幕后,,左權民間搞起了“民星擂臺賽”,,全縣12萬多群眾踴躍參加選拔,每月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舉行一次對決賽,,場場爆滿,,被群眾稱之為“永不落幕的民歌匯”。
“民歌匯”的盛況感染著左權人,,鼓舞著左權人,,激勵著左權人,他們沉浸其中,,收獲了從未有過的自信——突堤村“涼粉姐”陳燕唱著民歌賣涼粉,,后窯峪村“牛奶哥”豈東升唱著民歌賣牛奶,大節(jié)村“龍泉一剪”張志強唱著民歌現(xiàn)剪現(xiàn)賣剪紙,,他們都成了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大大方方唱民歌,紅紅火火奔小康,?!蓖┯鍤埣踩送踔挝恼f。他們30個殘疾人組織成立“王大狗吹唱團”,,走村串戶唱民歌,,弘揚主旋律,,歌唱新生活。鄉(xiāng)親們辦喜事,、搞慶典都愿意請他們去助興,。去年到現(xiàn)在,他們演出近300場,,收入50多萬元,。王治文說:“我們團里的青年申飛,吹拉彈唱樣樣拿手,,不僅脫了貧,,還出了名,蓋起了新房,,娶回了媳婦,,父母高興得不得了!”
唱著民歌走富路,,多學知識奔小康,。中店村農民趙明旺說:“文化知識不白學,最終都能變成錢,?!彼B(yǎng)豬多年,一直沿襲傳統(tǒng)飼養(yǎng)方法,,小打小鬧,每年收入幾千元,。去年,,他從中店村侯乃田農民文化大院找到有關書籍,認真學習,,把豬舍進行了改造,,用起了配合飼料,一年純收入達16630元,。像趙明旺這樣愛學習文化知識的農民越來越多,,村村寨寨冒出了一批農家書屋、農家大院,。東溝村郝曉勇農民書屋藏有價值6萬元的圖書,,每天向群眾開放;西關村宋國華農民書屋,,每年讀者達1.1萬余人,;中店村侯乃田農民文化大院,擁有書籍萬余冊,、報紙4600多份,,成為全村人氣最旺的大院,。
“趕鴨子上架不行,鴨子要自己上架,?!焙踵l(xiāng)里長村貧困戶劉彥忠風趣地講出了他的致富經。他學習了旱鴨養(yǎng)殖技術后,,大膽嘗試,,一年收入6萬元,一舉脫貧,。在他的影響下,,里長村的貧困戶紛紛走上旱鴨養(yǎng)殖脫貧致富之路。村委會主任宋向林介紹說,,村里專門建起旱鴨養(yǎng)殖園區(qū),,18戶貧困戶和6名貧困人口參與養(yǎng)殖,今年,,每個貧困戶可分紅3000元,,每個務工貧困人員可收入6萬元。
“過去種那么點玉茭,,一年四季兩季閑,,口袋里面沒有錢;現(xiàn)在搞蔬菜大棚,,一年到頭沒有閑,,家家戶戶有存款?!毕虑f村高晉華正在整理蔬菜大棚,,“這季西紅柿剛賣完,空下來的棚地正好種些芫荽,,冬天賣得俏,,又多份收入。忙是忙,,收入增加了,,達小康沒問題?!鼻逭暮友匕断窀邥x華的農民很多,,他們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種植習慣,。該縣蔬菜產業(yè)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劉翁銘說,清漳河沿岸發(fā)展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種植設施蔬菜1.39萬畝,,年總產值達2.7億元,帶動種植戶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設施農業(yè)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除了學會種植設施蔬菜,左權農民也學會在山地上種植中藥材了,。洞子巖村一片長勢良好的黃芩吸引人們的目光,,這是村民姚文堂家的黃芩地。他說:“俺種了8畝,,一畝能產1200至1400斤,,一畝能收入4000多元,一共能賣3萬來塊錢,,比種玉茭強多了,。”
中藥材已經成為左權縣一大脫貧產業(yè),,左權農民共種植紫蘇,、板藍根、連翹,、黃芩,、黃芪、黨參等有機中藥材28萬畝,,中國國藥,、山西振東、北京同仁堂等省內外藥企紛紛到左權同農民簽訂單,,并資助建起4家加工企業(yè),。
左權這片土地正在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左權人民正在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蛻變,。他們堅定信心,奮起直追,,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開拓進取,,繪就了一幅老區(qū)振興的美好畫卷。
2018年底,,左權縣累計減貧127個村,、49165人,貧困發(fā)生率由38.2%降至0.32%,。2019年,,左權縣告別絕對貧困,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帽子,!今年上半年,,剩余的2個貧困村,、421個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了脫貧標準,,全縣人民正在全力以赴向小康目標邁進,。
文旅融合,老區(qū)發(fā)展之路越走越寬
深秋時節(jié),,左權大地色彩斑斕,,景色宜人。在太行民俗風情文化園建設工地,,工人正在緊張地整理綠化用地,、筑擋土墻、挖掘道路地基土方,;在武軍山風景區(qū)開發(fā)工地,,5臺挖掘機正在整修上山道路;在合玉藥膳養(yǎng)生園建設工地,,工人正有序地安裝采摘園水肥一體化設備,,建泵房和水池;在芹泉東水村生態(tài)莊園建設工地,,攀巖,、徒步、水上樂園主體已初現(xiàn)雛形……
2019年,,左權招商引資100余億元,,與香港融線控股、景域(驢媽媽)集團,、山西影視集團,、山西國際能源、中青旅永晟(海南)文旅公司等16家企業(yè)簽約,,投資建設“百里畫廊”旅游區(qū),、黃澤關火山溶洞、石灰窯大峽谷等文化旅游項目,,目前9個已啟動建設,。在今年9月2日召開的“左權民歌匯”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上,集中簽約項目15個,,總投資200億元,。這些項目為左權轉型發(fā)展注入強勁動能。
“‘左權民歌匯’成功舉辦,、太行山旅游板塊啟動和左權生態(tài)文化旅游開發(fā)區(qū)建設,,一系列重大舉措的實施,左權文旅融合發(fā)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弊髾嗫h文旅局局長何君蘭說,。“百里畫廊”是左權生態(tài)文化旅游的亮點,,通過建設“四好”農村路和“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把縣內國省干道、縣道,、鄉(xiāng)道,、所有農村路連為一體,使280處旅游景點串點成線,,形成1個貫通全縣所有鄉(xiāng)鎮(zhèn)的縣域道路循環(huán)圈,、2個串聯(lián)全縣6家3A級以上景區(qū)的旅游公路閉合圈。公路與山水相依相偎,,形成春有百花飄香,、夏有桃李爭榮、秋有紅葉遍野,、冬有松柏傲立的美麗路景,。
文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推動了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山門被打開,,群眾致富門路多起來。
“櫻桃種了多少年,,今年來了個大發(fā)展,。”在麻田櫻桃園上班的村民魏雪蘭說,。櫻桃是麻田的特色產業(yè),。今年初,五月紅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公司同村里合作共同投資810萬元,,流轉村民土地,,發(fā)展櫻桃產業(yè)。今年165畝地收了1萬多公斤大櫻桃,,3年后到了盛果期,總收入將超2000萬元,。上口村也看到了櫻桃產業(yè)的商機,,用“公司+村委會+農戶”的辦法,流轉土地200畝建起櫻桃園。
核桃產業(yè)煥發(fā)青春,,成為農民的“致富果”,。核桃是左權的傳統(tǒng)特色產業(yè),前幾年由于銷路不好,,農民的積極性受挫,。去年,縣里為了鼓勵農民發(fā)展核桃產業(yè),,給種植戶上了“核桃保險”,。今年,全縣37萬畝核桃銷路順暢,,105個村的14543個種植戶,,戶均增收3500元。半坡村趙建林兩口子種了5畝核桃樹,,一年收入過萬元,;舊寨村張鵬一家三口,種了40棵核桃樹,,一年收入也過萬,。
“植樹造林也成了農民的增收產業(yè)?!闭凇鞍倮锂嬂取钡摹包S金谷”植樹的綠水青山造林合作社理事長趙保銘說,,“這景觀是縣政府租下的‘四荒地’,一共有1426畝,,由27個造林合作社育苗,、管護,栽了16萬多棵小樹,,主要是金葉榆,、金枝槐、金葉衛(wèi)矛,。27個造林合作社吸收了1430名脫貧村民,,人均至少能增收6000元?!闭谥矘涞拇迕窈瞰I華說:“只要來參加勞動一個月,,至少能掙2000多?!?/span>
光伏發(fā)電讓連壁村的荒山禿嶺變成了金山銀山,。連壁村黨支部書記郭應林指著一眼望不到邊的藍色光伏板自豪地說:“這一片荒山有2400畝,全部覆蓋了光伏板,,全村160戶人家都致富了,,村集體每年也能收入30萬元。連壁村從貧困村一下成了小康村?!?/span>
光伏發(fā)電是左權脫貧新產業(yè),。全縣光伏裝機容量達89.7兆瓦,9655戶貧困戶因此脫貧,,129個村實現(xiàn)了集體經濟破零,。
越來越多的人投資農村,農民的土地越來越“活”,,荒山荒坡也成“活錢”了,。黃家會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能人張世存流轉租賃村里農戶的38畝荒地、村集體的250畝荒坡荒溝,,投資種植黃芩,、連翹、防風,、柴胡,、紫蘇等中藥材,農民既可以打工掙錢,,又可以收取租金,,實現(xiàn)了“一地多贏”。
今年以來,,全縣共引進企業(yè)39個,,激活農村集體耕地1227.7畝、林地37005畝,、“四荒地”8808畝,、荒山荒坡5400畝、建設用地461.6畝,、宅基地150.9畝,、經營性資產741.16萬元。累計產值1.5億元,,集體增收762.3萬元,,農民增收652.1萬元。
在從未有過的濃烈氛圍中,,一批致富帶頭人正在成長,。白堠村黨支部書記張家聲從中國農業(yè)大學一次性買斷即沖即食小米粥專利技術,創(chuàng)辦起太行明珠農業(yè)科技公司,。該公司大量發(fā)展訂單谷子,,僅此一項,一年可為1.4萬種植戶畝均增收400元,,還解決了2000多個農村勞動力就業(yè),。
鱻淼葡萄開發(fā)合作社董事長原紅芳,,流轉撂荒地和棄耕地3000畝,長期用工156人,,人均薪酬1萬余元,季節(jié)性臨時用工2000余人次,,人均薪酬5000多元,。由1430名脫貧村民組成的27個造林合作社植樹16萬多棵,每月人均收入2000多元,。
太行精神氣貫長虹,,太行兒女自強不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左權老區(qū)人民唱著民歌挖窮根,,唱著民歌奔小康,唱著民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