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滇金絲猴國家公園。
新華社記者 胡 超攝
編者按: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同心協(xié)力,,抓緊行動,在發(fā)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fā)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即日起,,本版推出“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欄目,,關注我國各地各部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盈江掌突蟾,、大葉可愛花……這兩年,,云南幾乎每隔一兩周,就會有新物種被發(fā)現(xiàn),。另一組數(shù)據(jù)或許更有說服力:在高黎貢山,,10多年來發(fā)現(xiàn)新物種100多個;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立松的標本室里,,還有上千份新地衣物種等待鑒定,。
地處中國西南、屬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云南,,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之一,,擁有除海洋、沙漠外的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這里有脊椎動物2242種,,占全國的51.4%;已知高等植物19333種,,占全國的50.1%,。如此多樣的物種,,應該如何保護?當?shù)剡M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保存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搶救珍稀物種
“得天獨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子采集員張挺認為,,云南接連發(fā)現(xiàn)新物種并非偶然:山河相間的地形,,使得物種相對更容易出現(xiàn)分化,,云南生物多樣性也因此特別豐富,;另一方面,低緯度高原讓云南既有熱帶雨林,,也有高山流石灘,,季雨林里犀鳥滑翔,滇金絲猴則在冷杉林間游蕩,。
如此多樣的物種,,該如何保護?張挺和他的團隊一年有大概1/3的時間都在野外,,為中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累計采集保存種子10601種,、85046份,給大量的中國種子植物做了備份,。張挺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這既是為野外植物買了份‘保險’,,也相當于把種子存進了‘銀行’。一旦需要,,這些種子可以回歸野外,,這也讓物種保護多了一重保障?!?/span>
除了對種質資源的采集保存,,在云南,像滇金絲猴,、黑頸鶴這類既珍稀又受到公眾廣泛關注的物種更是備受呵護,。
近日,國內(nèi)不足600只且僅分布于云南的極度瀕危物種綠孔雀的保護工作傳來好消息:各主要分布區(qū)綠孔雀育雛活動正常,,部分區(qū)域種群分布范圍擴展明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團隊對云南省雙柏縣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qū)綠孔雀種群的監(jiān)測顯示,隨著近年來巡護力度增強,、周圍群眾干擾減少,,該保護區(qū)及其周邊區(qū)域綠孔雀的種群數(shù)量從2015年的52只增加到近百只。隨著去年綠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項目的啟動,,綠孔雀種群恢復有了更大希望,。
不僅是綠孔雀,被搶救回來的物種還有很多:滇金絲猴從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長到3000多只,在云南越冬的黑頸鶴從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長到3000多只,,最初發(fā)現(xiàn)時僅4株的漾濞槭如今已有幾千株回歸野外……
建立自然保護地,,恢復珍稀物種棲息空間
“中甸葉須魚的活動狀況,在這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逼者_措國家公園碧塔海屬都湖片區(qū)管護局黨委書記李秋平指著水下實時監(jiān)測屏幕告訴記者,從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擴展為普達措國家公園,,面積從141平方公里擴大到了602平方公里,,普達措國家公園的試點建設,不僅帶動了周圍社區(qū)居民收入的提高,,也讓中甸葉須魚,、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種的棲息地得到恢復。
近日一個清晨,,天還沒亮,,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保山管護局隆陽分局最資深的護林員蔡芝洪就趕到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夜棲地,開始了從日出到日落的保護和觀測,。瞄一眼就能看出野生動物行走的通道,,看蹄印的深淺、大小等就能說出物種和體量,,摸著地面的余溫就知道赤麂或野豬何時離開了睡巢,,守護高黎貢山20多年,蔡芝洪從“小蔡”變成了“蔡叔”,。
追蹤的是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足跡,,但蔡芝洪保護的其實是整片森林。“道理很簡單,,每一個物種都依賴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要想保護好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就要保護好它生活的樹林,?!辈讨ズ檎f。1996年開始,,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建成了4847.9公頃生物走廊帶,,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等物種棲息地質量明顯改善,實現(xiàn)了種群數(shù)量的恢復性增長,。
攤開云南省地圖,,如今,接近1/7的國土面積屬于自然保護地,。據(jù)統(tǒng)計,,目前云南已批建自然保護地362處,,全省90%的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超過90%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約80%的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被列為主要保護對象,,并在自然保護地得到有效保護,。在保護地外,針對云南藍果樹,、西疇青岡,、華蓋木、彌勒苣苔等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云南省創(chuàng)設30個保護小區(qū)(點)專門保護,,完善了就地保護體系。
探索相關制度,,完善保護體系
近年來,,云南省持續(xù)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各種制度,。
2004年,,云南提出“極小種群”保護倡議。2010年3月,,《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出臺,,112個極小種群物種得到拯救保護。據(jù)統(tǒng)計,,“十三五”以來,,云南省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qū)(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等多種極度瀕危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2017年,云南省出版省級物種紅色名錄《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填補了中國大型真菌和地衣紅色名錄的空白,,為針對性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jù)。2019年,,云南頒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guī)《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從法律層面系統(tǒng)保護生物多樣性。
也有專家表示,,合理,、可持續(xù)的利用,也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另一種保護,。比如,,開展科普體驗等,。“在實驗區(qū)及保護區(qū)外圍開展適度的科普體驗既能增加本地群眾收入,提高群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也有助于讓更多普通公眾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云南省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護局盈江管護分局副局長左常盛表示,,只有堅持保護優(yōu)先,,才能實現(xiàn)物種保護和群眾增收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