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大放異彩,口碑爆棚,。除了眾人熟知的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歷史人物外,林紓,、黃侃,、辜鴻銘等一批以往甚少在熒屏出現的文人也跨越百年的光陰,向我們走來,。其中,,倔強但又可愛的辜鴻銘以及他那篇擊中人心的《中國人的精神》的演講更是讓人震撼。其具有前瞻性的深邃思想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輝,。劇中的他憤世嫉俗,罵遍天下強梁,,性喜臧否人物,,出語尖酸刻薄,,不肯假貸,不留情面,,這幾乎與歷史上真正的他完全重合,。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辜鴻銘的靈魂中沒有和藹,只有烈酒般的諷刺”,。
殉道和守望
1903年8月13日,,清政府駐美公使譚錦鏞奉命來到舊金山處理外交事務,因為留著長辮子,,他遭到了當地警察的侮辱和毒打,,警察將他的辮子拴在欄桿上,像牽狗繩一樣當街示眾,,在一片“長辮子,,豬尾巴”的嘲諷聲中,泱泱大國外交官的尊嚴被肆意踐踏,。圍觀的一位華裔商人不忍國人落難,,花重金將他贖出,但遭此凌辱,,譚錦鏞自認無顏茍活,,便從舊金山大橋縱身一躍,含恨自盡,。
據史料記載,,譚錦鏞跳橋的那一刻,贖出他的華裔就在旁邊,,沒有攔他,。“沒有攔他”,短短四字,,筆鋒下的屈辱和無奈力透紙背,,如今讀來更覺悲哀。跳橋是為尊嚴,,不攔是為成全,。這就是中國人,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有些東西遠比生死重要,。這些東西是尊嚴,是氣節(jié),,是信仰,,是獨屬于中國人的精神,是千千萬萬看似虛無縹緲但卻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外交官受辱自盡只是大國衰落的冰山一角,。同樣因為辮子受到侮辱的還有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的辜鴻銘,。野史記載辜鴻銘在歐洲求學時被洋人揪著辮子拖出男廁,,讓他到女廁如廁,羞憤的他當即剪去長辮,,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剪辮子的人,。雖然日后他聲稱記載有誤,剪辮子只是想將其作為贈與愛人的定情信物,。但面對民族恥辱和個人風月,,哪個更容易牽動當時年輕的辜鴻銘的心臟,相信熟悉他性格的人自有論斷,。
辜鴻銘驚人的語言天賦支撐著他在歐洲至少能用9種語言與人暢通無阻地交流,,他學貫中西,名聲斐然,。但對于黃皮膚的血脈,,他無從選擇;國家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他也無法回避。他被認為是低等的民族和愚昧的弱者,。他或許會失落,但他絕不自卑,,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任人欺凌并不意味著甘為低頭。建立在失落感上的自尊成為他執(zhí)拗性格的寫照,,也成為他寫《中國人的精神》的最原始動機,。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西方堅船利炮撕開了中國的大門,,天朝夢碎,。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使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國民普遍覺醒,,西化強國成為主流,。但有些激進的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不再適用于中國社會,甚至主張廢除漢字和《論語》,,學習拉丁文和《圣經》,,這不僅造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斷層,更使儒學遭到了滅頂之災,。
就是在這樣一個移風易俗,、全盤西化的社會風潮下,,辜鴻銘反而蓄起了長辮,穿上了長衫,,成為清政府的殉道者,。眾人皆批判孔學,他卻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力圖把中國的儒家思想傳向世界,,成為中國人中獨立完整英譯儒經的開拓者。“圣雄”甘地稱他為“最尊貴的中國人”,。西方也流傳著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鴻銘。他在東交民巷使館區(qū)內的六國飯店給外國人講《中國人的精神》,,外國人把會場坐滿了,,還往往是一票難求。1913年,,辜鴻銘和泰戈爾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辜鴻銘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人。
但與在海外的聲名遠揚相比,,辜鴻銘在中國是孤獨的,。他在北京大學給學生上課時,又一次因為辮子受到了嘲笑,。不過這次嘲笑他的是自己的同胞,。他說“老夫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諸君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我的辮子長在腦袋上,,但你們的辮子卻藏在心中”,臺下頓時鴉雀無聲,。辜鴻銘所說的“心中的辮子”是某些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奴性”,。他說,千萬不要以為剪掉了頭發(fā),,穿上了西裝,,滿嘴的English,洋人就會高看我們,。恰恰相反,,當一個中國人西化成一個洋人的時候,恰恰會引起他們的蔑視,。
時人認為留辮子是對滿清王朝忠誠的象征,。辜鴻銘也把留辮子看作忠誠。但不同的是,他能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忠誠不僅僅是政治立場,,更是一種精神立場,。他在《君子之教》中寫道:“許多人笑我癡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國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國之文明?!?/span>
辜鴻銘常標榜自己是“大中華最后一個代表”,,他說:“如果把地球看成一個頭,各個民族看作是頭發(fā),,那么中華民族就是那條標新立異的辮子,。”辜鴻銘留辮子是想螳臂當車,,阻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嗎,?不,作為一介書生,,他只是想留住中華文明的一縷神韻,。從眾易,逆流難,。辜鴻銘以反革命面貌出現的這些行為,,某種意義上更說明了他的堅定意志。這種堅定意志可能是整個20世紀中國隨大流話語霸權現象中,,國人最缺乏的一種獨立精神,。所以,與其說他是清政府的殉道者,,不如說他是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者,。
超前和警言
1915年,辜鴻銘用英文寫就的《中國人的精神》一經出版便轟動世界,,此書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促使西方開始研究東方文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即使這種研究非常膚淺,但辜鴻銘好歹邁出了第一步,。辜鴻銘身上充滿了矛盾感,,一個深受西方教育的人在革命年代,瘋狂迷戀中國文化并為之宣傳和辯解,。他留辮子,、娶日本小妾,癡迷于三寸小腳,,流連于八大胡同,,自傲于男權主義,,全盤吸收儒家文化,無論好壞,,以至于他的辯解看起來有點極端,。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認為,美國人純樸,、博大,,但是不深沉;英國人純樸,、深沉,,但是不夠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但是沒有純樸,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三種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概括起來就是“溫良”,,“一種難以言表的溫良”?!拔宜f的溫良,,是指不冷酷無情、尖酸刻薄,、粗野鄙俗或者暴戾恣睢,。”在辜鴻銘看來,,“溫良絕不意味著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中國人的溫良,不是精神頹廢的,、被閹割的溫良,。這種溫良意味著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是西方人不具備的一種品質,。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生活在精神層面上,。”
但辜鴻銘的思想過于理想。有強大的美國,、英國,、德國做參照,當時的中國支離破碎,、任人欺凌,,即使有著獨一無二的溫良,手無寸鐵的中國人也無法與堅船利炮相抗衡,。所以,,他的吶喊無法喚醒被蹂躪的民族自尊心,他的這份民族認同感顯得“不可思議”又“不合時宜”,。
因此作為辜鴻銘最廣為人知的著作,,《中國人的精神》未必是中國人的揚眉,因為書里關于中國人精神的論調即使在當時看來都頗有爭議,,更遑論今日,。但這本書一定是他的吐氣,這本書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歐洲秩序的崩潰讓辜鴻銘看到了西方的弱點,,在歐洲求學時的羞憤和自卑全都變成了傲骨和自尊。他極力闡述中華民族的精神和中華文明的價值,,試圖用獨一無二的文化維護沒落大國的尊嚴,,甚至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把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源歸于殖民擴張導致的武力崇拜,,武力崇拜最終發(fā)展成為軍國主義,促使歐洲社會秩序走向崩潰,。他認為,,歐洲的精神文明在其物質文明飛速發(fā)展的時候沒有與其協調發(fā)展,相反走向了極端,。歐洲要想走出秩序崩潰,,最好的藥方便是用中國人的精神戰(zhàn)勝歐洲人的物質,即用中國孔孟思想中的仁義,,用中國人特有的“溫良”去消除武力崇拜和軍國主義,。但同時,他又哀嘆于當時中國對儒家文化的棄之敝履,,憤慨中國的文化不自信,,對所謂的“漢學者”猛烈抨擊,。
他以中國的孔孟之道去思辨西方民主革命的負面影響,,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的對比,批判當時中國社會的全盤西化。如果以現在的歷史觀看待《中國人的精神》,,或許只能看到一個癡狂的老頭對衰落帝國執(zhí)拗的民族自豪,,以及一些護短似的孩子氣??僧斨蒙碛诋敃r的世界,,看到的就是一個固執(zhí)的儒者,在無數人奮力鼓吹西化的浪潮中,,冷眼旁觀,,孤寂堅守傳統(tǒng)儒家文化,迎著來自外人的好奇目光與同胞的冷嘲熱諷,,蹣跚卻又倔強獨行的背影,。可這有什么錯,,當時的中國,,所有仁人志士都在求治國良方,作為儒家最傳統(tǒng)的“士”,,辜鴻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然,書中還有一些類似“政治在西方是一門科學,,在東方是一種宗教”以及“茶壺論”等極端和封建的觀點,,儒家文明救西論也有其時代局限性,有些論證也相當片面,。為此,,辜鴻銘飽受爭議,從民國至今,,世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欣賞他的人,說他真性情,,有才學,!討厭他的人,說他頑固,、狂妄,。他的身上有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孤獨與慷慨,。
如今,,用馬克思的辯證觀去審視辜鴻銘的思想,他對中國人精神的刻畫是一針見血的,。他說,,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過著心靈生活的人。中國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的心靈與理智的完美和諧,。他是超前的,,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捍衛(wèi),正是當今中國號召的文化自信,。他所謂的中國人的精神在革命,、戰(zhàn)爭和思想變革的淘洗下依然存在并傳承。
《中國人的精神》是辜鴻銘100年前的預言,,最終又成了這個時代的警言,。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在生命的盡頭猶據病榻講儒學,,數小時后,,帶著未講完的內容離開了人世。究其一生,,辜鴻銘就像是個“斗士”,,為弘揚中國文化而斗,為宣揚中華文明而斗,!特別是他的《中國人的精神》在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稱為“文化輸出”第一人。穿過歷史的硝煙,,拋開功過是非,,對辜鴻銘的評價,或許可借用李大釗那句:“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中,,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