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ducated》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2018年,,美國歷史學家塔拉·韋斯特弗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Educated》,,
僅上市一周,,這本書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并蟬聯(lián)暢銷榜冠軍80周,在全美銷量破百萬冊,,塔拉因此被《時代周刊》評為“2019年年度影響力人物”,。
在書中,塔拉用平淡的筆觸,,真實刻畫了自己由“廢銅爛鐵”鑄成的童年,。那里沒有讀書聲,有的只是起重機的轟鳴,、父親的暴怒,、母親的懦弱和哥哥的毒打。不上學,、不就醫(yī),,這是父親讓她從生下來那一刻就堅守的“真理”。塔拉一度自卑,、崩潰,,她在書中這樣寫道:“內(nèi)心里仿佛有什么東西腐爛了,就像家門口的垃圾場,,惡臭熏天,。”直到17歲那年,,她靠自學逃離大山,,成為劍橋大學的博士,從此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那是教育給她的新世界,,讓她的生命充滿無限可能。這是一個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于教育,、關(guān)于成長,更關(guān)于逃離的故事,,每個人在這本書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019年,,《Educated》決定在中國內(nèi)地出版,,但在翻譯書名時,譯者犯了難,。Educated在英文語境下是一個簡潔有力的詞,,誰都可以讀懂。但如果將它直譯成中文,,就無法保留這種力量感,。因為它的中文意思是“受教”,在中國人的理解中,“受教”一詞略帶生硬感,。在中文里,,似乎再也找不到像Educated這樣直擊人心又一語多關(guān)的表達。
在中文版之前,,有些國家和地區(qū)將書名翻譯為《教育改變?nèi)松贰督逃牧α俊贰吨R改變命運》等等,,臺灣版更是將其譯為《在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但這些都不是塔拉想要的最佳譯名,。因為他們?nèi)贾卑浊壹s定俗成,,無一不將故事的中心詞落腳到成功上。但這本書并不勵志,,相反是壓抑且沉悶的,,塔拉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勵志“美國夢”的化身,,因為那毫無意義。在書名的問題上,,中文譯者與塔拉反復溝通,,大半年的時間里,雙方都糾結(jié)在中文版的譯名上,。作者塔拉理解中文語境里很難找到與原書名相匹配的名字,,于是親自為中文版提供了另一個名字: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得與失)。只是這個書名,,同樣屬于中譯過來會喪失味道的語句,,所以沒有采用。
為了想出滿意的書名,,譯者去塔拉的推特上尋找靈感,,其中一條讓他看到了方向:《紐約時報》問塔拉,如果把一本書納入美國高中課程,,你會推薦哪本書?塔拉的回答是:《圣經(jīng)》,,因為《圣經(jīng)》擁有文學作品所有的一切,。塔拉的回答恰好印證了書中的內(nèi)容:塔拉從小沒有上學,僅憑借閱讀《圣經(jīng)》和《摩門經(jīng)》就學會了閱讀和寫作,,書中十幾次提到《圣經(jīng)》,,更有多個小標題直接引用了《圣經(jīng)》中的原話。最后,,譯者決定將書名譯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出自《圣經(jīng)·詩篇》:Flee as bird to your mountain.它有著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這與這本書的主旨不謀而合,。
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來說,初讀這個書名可能會感到奇怪,,因為“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并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和原版書名《Educated》的含義也大相徑庭。所以一開始,,塔拉并沒有同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個名字,,她想保留自己的原詞,想讓大家明白教育的意義,。但當她在一個沒有信號的孤島重讀了一遍《圣經(jīng)》后,,或許是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隱秘關(guān)聯(lián),她決定放棄原詞,,啟用全新的名字:《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似乎是一個絕妙的巧合:塔拉的故事始于故鄉(xiāng)的山,全書的結(jié)局,,也落腳在山,。她就像一只鳥,飛過她的山,,又飛往她的山,。對她來說,飛過的山是故鄉(xiāng),,飛往的山是信仰,。
山腳·原生·荒誕
在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荷州里,有無數(shù)座高高聳起的垃圾堆,,塔拉的家,,就在巴克峰山腳下的一個垃圾廢料場旁。她伴隨著一堆破銅爛鐵長大,,度過了一個女孩一生中本該天真爛漫的時光,。16歲以前,塔拉的人生可以用荒誕來形容,。她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大山中,,家中7個兄弟姐妹,母親是一位“Midwife(接生婆)”,,幫助附近的家庭在自己家里生孩子,;父親經(jīng)營著自己的“垃圾處理廠”。從記事起,,塔拉和哥哥姐姐就像野人一樣,,整日在山上游蕩。
塔拉的父母不相信公共教育,更不相信現(xiàn)代醫(yī)學,。在她9歲之前,,根據(jù)聯(lián)邦法律,她這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她既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任何醫(yī)療記錄。塔拉從小就不被允許上學,,因為父親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是政府對他們的洗腦,;無論生病或是受傷,都不能使用現(xiàn)代藥物,,當她扁桃體發(fā)炎時,,父親就讓她去張開嘴曬太陽,因為父親相信太陽就是最強的治愈能量,,甚至當她出車禍脖子不能動彈時,,仍然讓她在大冬天張開嘴,去吸收太陽的能量,。
在狂躁且強勢的父親影響下,,幼年的塔拉堅信學校就是個陰謀項目,認為山外的世界充滿著戰(zhàn)爭,、小便沒尿在手上就不用洗手,、女孩穿著暴露就是放蕩、危險來臨時天使會守護在身旁,。她的整個少女時代充斥著荒誕與不現(xiàn)實感,,她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全部都來自家庭,。她任由父母支配但內(nèi)心又極度不安分,,她對山外的世界既好奇又恐懼。她白天要幫父親干活,,晚上也只能一遍遍地閱讀摩門之書,。
糟糕的是,二哥肖恩還有嚴重的暴力傾向,。一次,,塔拉在玩鬧中不小心將一杯水倒在了肖恩的頭上,肖恩便將她的頭按進污漬斑斑的馬桶里,,為防止她反抗,,肖恩抓住她的手腕,,將她的手指和手掌卷成螺旋狀,,不停地擰,使她的身體蜷縮起來,直到她說出“對不起”才罷休,。最讓塔拉委屈的是,,在她挨打時,母親就在隔壁,,卻因性格軟弱置之不理,。偏執(zhí)的父親、殘暴的哥哥,、懦弱的母親,,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塔拉,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無處不在的暴力和威脅,。即使后來過去很多年,塔拉也依然活在深深的恐懼中,。她不知道怎么與人相處,,總會下意識地向他人道歉。她越是拼命想要逃離故鄉(xiāng)的那座山,,卻越是逃不開,,那座山并不高,可山腳下那荒誕的少女時代與原生家庭卻成為了她永遠翻越不了的坎,。
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充斥著不平等,所以成為了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在中國某問答網(wǎng)站上,,僅“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一問題便有7000多個關(guān)注、3000多個回答,、370多萬的瀏覽量,,更遑論其他類似的話題。在這個問題的回答區(qū)中,,有人每天都在承受著父母的爭吵和謾罵,,患上了重度抑郁癥,多次自殺未遂,;有人因父母債臺高筑,,從小東奔西逃,無時無刻都在崩潰,;有人即使后來功成名就,,但依然活在童年的陰影中……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塔拉也一樣,,終其一生,,她都無法擺脫巴克峰的山腳。但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她逃離了那個荒誕的家,,在后來被人問到“怎樣看待原生家庭時”,她也可以很灑脫地說:“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她就像一只鳥,,飛到了山巔,,也飛到了更遼闊的地方。
山巔·教育·涅槃
塔拉在書的末尾這樣寫道:“你可以用很多方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zhuǎn)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自書出版以來,,塔拉一直都在強調(diào),,這不是一本成功學寶典,只是她孩童時代的自傳,,它的最大價值在于教人改變自我,,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我救贖,,明白教育的意義,。
確實,教育永遠不會辜負想要走得更遠的人,。塔拉的三哥泰勒同樣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但他又如此與眾不同,他敢于違抗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峰上大學,,去過正常的生活。他還對塔拉說:“是時候離開了,,塔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學?!碧├盏脑捵屗瓕U料場外的世界充滿了向往,,她決定逃離巴克峰,。后來,塔拉在這本書的扉頁這樣寫道:獻給泰勒,。那時,對于16歲的塔拉來說,,泰勒就像她常在《圣經(jīng)》里讀到的神明,,告訴她她屬于另一個世界。
為了逃離,,塔拉買來楊百翰大學的入學考試學習指南等資料,,在勞動的間隙開始艱難的自學之旅。此前塔拉從未進過校園,,也沒接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她只能從最基礎的算數(shù)開始學習??吹剿I回課本,,父親諷刺道:“上帝很不悅,你去無恥地追求人類的知識,,他的怒氣不久就會降臨,。”塔拉沒有理會,,而是繼續(xù)努力,。為了不耽誤每天在廢料場的勞動,她只能用早上和夜晚的時間不停地看書,。終于,,她考上了只有在同屆生排名前百分之十五才能被錄取的楊百翰大學。很難想象,,連加減乘除都不會的塔拉,,為了掌握那些晦澀難懂的數(shù)學題及高深的物理學知識,付出了多少努力,。
17歲那年,,塔拉攢夠了學費,不顧父母的反對,,走出了巴克峰,,她終于可以站在山頂俯視故鄉(xiāng),眺望遠方的新世界,,那個時候的她還不知道,,考驗才剛剛開始。在楊百翰大學,,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家庭傳遞給她的那些扭曲常識,讓她成為“異類”:上完廁所不洗手,;從來不打掃屋子,;生病時不敢去醫(yī)院;沒錢支付賬單時,,寧愿餓肚子也不愿申請政府助學金,。
老師克里教授對塔拉說:“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nèi)心?!边@給了她勇氣,,讓她一步步地與過去的自己告別:第一次吃抗病毒的藥;第一次進醫(yī)院看牙醫(yī),;第一次遞交助學金申請,。教育的光,一點點地照亮她的內(nèi)心,。后來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yōu)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然后繼續(xù)在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最后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在書中,,塔拉對故鄉(xiāng)的山的描寫非常多,,即使此去經(jīng)年,但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以及父母的一言一行已深深刻印封存在她的記憶里,。她對故鄉(xiāng)的感情極度復雜,,她恨那里,但也愛著那里,。她能清楚地記得去劍橋時,,父親對她說:“只要你還在美國,世界末日我也能接你回家,,但你要漂洋過海我就沒辦法了,。”那一刻,,塔拉覺得父親或許是愛她的,。所以后來她也試圖用知識賦予的勇氣,向父親傾訴童年曾遭受的暴力,,渴望得到理解,,但她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等來的又是一頓謾罵,;她的母親曾答應幫助她,,而后卻又背叛了她——在她父親指責她時選擇了沉默,。這時的塔拉終于意識到,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于是她憤怒且失望地切斷了與原生家庭的最后一根紐帶,,至此,她才覺得自己得到了重生,。
或許對于讀者來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又是一個從低谷走向巔峰的套路故事,但對于塔拉來說,,卻是將傷疤一次又一次揭開才鑄就的傳奇。很多年后,,當塔拉重讀了休謨,、盧梭和穆勒的著作,她明白了“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有什么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于是她選擇與故鄉(xiāng)和解,。她再次回到了愛達荷州,重新見到早已成家立業(yè)的哥哥和逐漸老去的父母,,逐漸放下心中的怨恨,,將傷害永遠留在了16歲。一切就像她在書中寫的那樣:“不知為何,,我無法再穿過鏡子,,將16歲的自己釋放出來代替我。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彼罎⑦^、逃離過,、蛻變過,,最后她終于飛往了她的山,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她一樣,,擁有一雙堅韌的翅膀,,飛向?qū)儆谧约旱纳健?/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