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對201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6%的受訪者會在購物前搜索相關“種草”推薦,,78.2%的受訪者有被網絡“種草”坑過的經歷,65.9%的受訪者建議規(guī)范廣告宣傳,,對于軟性廣告應標注“廣告”字樣,。(11月4日《中國青年報》)
今年“雙11”購物節(jié)已拉開序幕,一些人會關注博主們的“好物分享”,?!昂梦锓窒怼笔且环N典型的“種草”形式,即博主把自認為優(yōu)質的商品或服務分享推薦給他人,,以激發(fā)他人購買欲望,。然而,這其中不少是假“種草”真營銷,,看似是“種草”筆記,,實際是營銷帶貨。甚至網上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種草”筆記產業(yè)鏈,,包括寫文,、點贊、評論等,,內容并不真實客觀,。一旦消費者相信這類“種草”,就有可能被坑,。
至于哪些產品容易出現假“種草”,上述調查給出了總體印象:61.7%的受訪者覺得護膚品,、化妝品是網絡“種草”容易踩雷的一類產品,。其他還有服裝、包,、鞋(45.5%),,旅游景點及路線(44.3%),電子產品(31.5%),,生活日用品(30.3%)……這個結果有利于提醒消費者注意避坑,。
從調查來看,受訪者針對假“種草”也有避坑方式,,有的通過“關鍵詞+避坑,、踩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避坑;有的會重點關注評論區(qū),,認為時間接近,、字數較多的評價大概率是營銷文章,;有的被博主種草前會查看博主的“黑歷史”……這些避坑方式源于經驗積累,會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指望每人都掌握高超的“避坑”技巧來避免上當,,更何況,假“種草”也會花樣翻新,,讓人防不勝防,。
博主們的“好物分享”,究竟是真“種草”還是假“種草”,,關鍵在于明確界定標準,。坦率說,少數“種草”的廣告痕跡相對明顯易于甄別,,但多數“種草”與某些軟文廣告一樣,,讓人難辨真假,就容易相信博主的筆記,。按說,,只要“種草”是廣告行為理應標明“廣告”,但一些博主并未依法辦理廣告相關手續(xù),,或者企圖以“種草”取信于人,,因此故意掩飾文章的廣告性質。
假“種草”對他人造成誤導,,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假“種草”中存在虛假宣傳、質量問題,、服務問題,,消費者受傷害更大。因此,,亟需制定相關標準和制度,,把網絡“種草”納入監(jiān)管之列,以便于消費者甄別真假“種草”,,也便于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監(jiān)管,,網絡“種草”才能規(guī)范化。
針對“種草”制定標準,,首先應在“種草”與廣告之間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邊界,,讓消費者根據這個邊界來甄別真假,避免入坑,。其次,,應該對博主的“種草”行為劃出禁止的“紅線”,以便引導、規(guī)范這類行為,。其三,,要明確廣告類“種草”必須標明“廣告”,否則,,應該依據《廣告法》進行查處,。
目前,部分“種草”亂象已經引起監(jiān)管部門重視,,比如不久前,,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公布10件醫(yī)美市場虛假宣傳、仿冒混淆等不正當競爭案件,,其中就涉及“種草”帖,。假“種草”真營銷的現象,不只存在于醫(yī)美領域,,有關方面應對包括“雙11種草”在內的各種“種草”加強監(jiān)管,,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切實維護網友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