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藝術沃土,,戲曲人才輩出,,而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老師的傳授與教誨。日前,,本報記者拜訪了有著“天津旦角之母”美譽的著名京劇教育家孟憲瑢。老人家九旬高齡,,談吐優(yōu)雅,,聊起京劇滔滔不絕,。
孟憲瑢并非戲曲科班出身,而是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畢業(yè)后,,她本應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但因自幼酷愛京劇,,加之嗓音,、形象等條件優(yōu)越,走上了京劇事業(yè)的道路,。
孟憲瑢說,,在京劇方面她有陶漢祥和從鴻逵兩位師父,“陶老師將程派藝術教給了我,。從老師給我講梅派戲,,還講為什么有西皮、二黃,,為什么有慢板,、原板、垛板等板式,,讓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有件事,,孟憲瑢至今記憶猶新:“從老師帶我去見梅蘭芳先生,,梅先生跟我說‘你好好上學,有了文化再學戲,,你會懂得京劇的來龍去脈’,,我就將京劇當作一門知識來學習并實踐。唱京劇,,文化是關鍵,,必須要有真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功底。如果沒有文化,,那學的都是空的,。”
正是以文化作為內(nèi)涵支撐,,孟憲瑢無論在方寸氍毹還是三尺講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尤其在教學方面,,她說:“京劇不是很容易的,。我教學,就是要從根兒里教會學生,。一段唱,,先念詞,,詞里每一個字的陰陽上去以及字頭、字腹,、字尾,,都要講清楚。在唱方面,,要先練氣,,一開始可以先閉著嘴把聲音哼出來,之后就按我發(fā)明的‘數(shù)燈’方法,,‘天安門上掛紅燈,,一盞燈、兩盞燈,、三盞燈……’這么一口氣數(shù)下去,。這句話里包含很多轍口,邊數(shù)邊找發(fā)聲位置,,再配合眼神,,練的時候一舉多得?!?/span>
科學系統(tǒng),、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讓孟憲瑢的學生人才輩出,。她教過的張晶,、王楣、趙秀君,、張火丁,、王艷、呂洋等,,有的成為舞臺上的中堅力量,,有的跟隨老師的腳步走上講臺。繁榮發(fā)展戲曲事業(yè)關鍵在人,。孟憲瑢語重心長地說:“當老師可比當演員難多了,。當演員如果不好,只是一個人不好,;當老師的如果不好,,不但教出來的學生不行,學生教出來的學生更不行,。一代不如一代,,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來說是有罪的啊。所以說,當老師的人,,有很重的責任,,必須把自己看得很重?!?/span>
采訪當天,恰逢孟憲瑢的幾位老友來探望她,。談到興起,,大家唱起了《鎖麟囊》里著名的“一霎時”。老人家高興地講述著他們之間的情誼:“這是寶姨,,我們有三四十年的交情,,是她幫我照顧老娘,我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事業(yè),。這是潘姨,,我們本來是病友,我這哼哼著唱她也唱,,就成了好朋友……”戲迷潘春芳接話道:“出院后孟老師就跟我說,,‘你到家來吧,我教給你,?!艿玫竭@樣既是名師又是明師的指教,我真的太幸福了,?!蓖ㄟ^近20年的接觸,潘春芳越發(fā)敬佩這位長者,。她說:“我跟孟老師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在孟老師家學戲、吃住,,她都分文不取,。孟老師跟我們說:‘要錢?你們給不起,!藝術是無價的,,不是金錢可以買來的?!睍r至今日,,仍有各地京劇后生慕名來求教,她都無私傳授,,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幾個小時的采訪,孟憲瑢一刻未停地講戲、講故事甚至示范身段,。“說起戲啊,,那咱真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毖矍斑@位戲苑園丁,,因京劇傳承而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