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博物館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觀眾,。引發(fā)這份熱鬧的,是正在展出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有業(yè)內(nèi)人士稱之為今年值得觀看的“現(xiàn)象級大展”,,還有觀眾從外地專程來看展。
上海,、河南兩地攜手,,加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導,這次展覽展出的314件文物,,來自20家博物館和考古機構(gòu),,涉及89個考古遺址,集中展示了河南省內(nèi)發(fā)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熬褪堑胶幽?,可能也很難在一場展覽中看全這么多文物精品!”市民鄭女士感慨,。
展覽中,,有分量、有趣味的文物很多。比如,,只放了3只鼎的序廳里,,有莊嚴大氣的商代婦好鼎,有華麗精巧,、錯金銀裝飾的戰(zhàn)國晚期鼎,,還有一只呈深褐色、周身僅由幾條直線構(gòu)成網(wǎng)格紋的鼎——盡管看起來有些簡單,,但它卻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鼎,,出土于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晚期遺址。
備受關(guān)注的,,是一枚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它1984年出土于二里頭墓葬遺址,由數(shù)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工藝精巧,、絲絲入扣,歷經(jīng)3000余年,,綠松石無一松動脫落,,在展廳柔和的光照下,泛著青綠光芒,。
商代文物中,,來自婦好墓的文物頗多,且件件精美別致,。5.6厘米高的跽坐人形玉佩,,青玉小人上身挺直,雙手扶膝,,臀部坐在腳跟上,,莊重有趣;司母辛觥,,前獸后鳥,,造型雄奇,紋飾精致,;司母辛大方鼎,,高80厘米,很是威武莊嚴……
本次展覽中規(guī)模最大,、件數(shù)最多的一組文物,,陳列在“封邦建國”展區(qū),出土自春秋中期的鄭國祭祀遺址,。
展廳中,,這組文物按照祭祀禮儀排列:一排九鬲,,二排八簋,最高那排便是九只大銅鼎,。按照周禮,,只有周天子可在祭祀大典享用“九鼎八簋”最高禮儀。上海博物館特意放置了一張示意圖,,幫助觀眾更好了解周代的禮樂制度,。
“我們的展覽,是對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回應,?!鄙虾2┪镳^館長楊志剛說,展覽聚焦夏商周三代的河南考古發(fā)展,,《史記》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的記載,,這里是最早被稱為“中國”地域之所,。展覽名“宅茲中國”,意即“這里就是中國”,,見于西周青銅禮器何尊的銘文,,是“中國”二字首次出現(xiàn)在歷史文獻中。
楊志剛透露,,上海博物館制訂了“大博物館計劃”,,計劃用5到10年打造“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深度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讓文物活起來”,,傳播展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人文底蘊和時代風采,,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講好中國故事。而“宅茲中國”正是“何以中國”系列的首展,。
“在上海這一國際窗口辦展,,將使中外參觀者領略夏商周文物魅力,體味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文化情感,,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合共生的特質(zhì),有助于借助展覽讀懂河南,、讀懂中國,。”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
“上海博物館是面向世界的一扇文化窗口,。我們有責任幫助大眾,、幫助世界感受和理解中國歷史?!鄙虾J形幕吐糜尉志珠L,、市文物局局長方世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