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都有大批的青年人進入大學,,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歷程。尤其是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之后,,大部分青年的人生都要與大學發(fā)生密切的關聯(lián),。然而,可能很多人未曾認真地思考過:大學與我們?nèi)松牟煌A段到底有何種關聯(lián),?大學又是如何因這種關聯(lián)而保持基業(yè)長青的,?
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穿過金燦燦的銀杏林去上課。時補法攝/光明圖片
作為人生目標的大學
事實上,,在很多人的人生之路剛剛開啟之時,,就與大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關聯(lián)。千千萬萬的中小學生最早樹立的人生奮斗目標常常是——進入理想的大學。因為在中小學階段,,學生離職業(yè)理想還太遙遠,,而且不確定性太大。所以,,考上理想的大學往往成為中小學生最樸素的執(zhí)念,。當然,大學有很多種類型——綜合型,、應用型,、職業(yè)技術型……大學的專業(yè)更是像萬花筒——有的直接對接某種職業(yè),有的則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每個幼小的心靈對于理想大學的憧憬也不一樣,,而林林總總的大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子們對于知識社會和未來人生的想象。對于中小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憧憬著長大的漫長過程,,是從有懵懂的理想目標到將其變?yōu)楝F(xiàn)實結果的漫長征程。理想大學寄托了他們“像鳥兒一樣飛過高山”的雄心壯志和未來想象,。盡管對不少孩子而言,,讀書實苦,但有了理想大學的人生目標,,知識便像抹上了蜂蜜,,散發(fā)出誘人的甜味。
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從精英時代過渡到大眾化時代再進入普及化時代,,學子們進入大學的機會在不斷增加,入讀大學已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說精英高等教育時代的大學是象牙塔,,朦朧的神秘感增加了少年們對其美好的想象,那么進入普及化時代的大學更像服務站,,加上社交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信息的對稱性大大增加,少年們對象牙塔的美好想象多少讓位于與分數(shù)段和排位相對應的選擇性糾結,。但無論如何,,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而言,等待的時間長度并沒有改變,,對理想大學的向往仍是照亮漫長奮斗歲月的燈塔,。而且,理想大學與現(xiàn)實之間常常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和躁動的青春期疊加,,產(chǎn)生了復雜的興奮感,、忐忑感和焦慮感……而作為人生目標的大學,在這個階段就像一束光,,始終予人“理想照進現(xiàn)實”的期盼,。當然,對大學的期盼,,除了追求學業(yè)進步實現(xiàn)自我價值,,還蘊含著更豐富的內(nèi)容:有的人渴望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有的人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有的人渴望遇見美好的愛情……作為人生中轉站的大學,,也讓更多人擁有重新定義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作為青春當下的大學
大學是古老的,,但更是青春的,。因為大學接納了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這里度過人生當中最充滿青春活力和理想激情的時光,。國家需求,、大學使命、人生理想都在這里交匯,理想的大學應當讓家國情懷在這里生根發(fā)芽,也應該讓每個學生在這里遇見更好的自己,。但現(xiàn)代社會加速的節(jié)奏常常使大學的入讀體驗陷入快餐主義的危機:年輕人們進入期待已久的大學,,卻在眼花繚亂的選擇中不得不快速打卡體驗,激情褪去后,,卻不知道大學應該怎么度過,。因此,很有必要重思大學對于青春當下的意義:大學是孕育夢想之地,,是云集青春之城,,唯夢想與青春不可辜負!
進入大學,,我們不禁要問:什么是大學,?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如此談論大學的本質(zhì):大學是實施教育的機構,也是進行研究的機構,。但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僅僅向?qū)W生傳播知識,也不在于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大學確實傳授知識,但它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傳授知識。一所大學若不能發(fā)揮這種作用,,它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時代的精神狀況》中也談及大學與青春的關系。他認為青年人扮演怎樣的角色,,是具有特征意義的,。對民族和國家而言,青春是具有準備性的,,被賦予了走向某種未來的可能的使命,;但對于個體自身而言,青春應當獲得一種自身的價值,。所以,,對于青年而言,大學是發(fā)掘其家國情懷和時代使命的理想之地,;對于大學而言,,青年能為大學提供更多新鮮而蓬勃的東西,青春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源泉,。
基于對大學本質(zhì)的認識,,懷特海更進一步說道:“一所大學的理想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力量,;大學的目標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yōu)槌扇说牧α?。”所以,,大學的學習和生活與中學階段應是明顯不一樣的,。在中學里,學生通過艱苦的努力,,先掌握特殊具體的事實,,進而初步了解一般的概念,而在大學,,他們應該從一般概念開始,,進而研究如何將這些概念應用于具體的場合。大學生不應再用舊的態(tài)度重溫舊的功課,,在大學里,,他們應該“站立起來并環(huán)顧周圍”。大學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大學的作用是使你超越細節(jié)去掌握原理,原理將會像明亮的日月一樣長久保留在你的記憶中并靈活運用,,而偶然需要的細節(jié)知識則可以在很多種參考書和互聯(lián)網(wǎng)中查到,。大學的作用應該是幫助學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獲取知識,,如果這種充滿想象力的探索能有效實現(xiàn),會產(chǎn)生令人興奮的環(huán)境氛圍,,知識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中會發(fā)生變化,。想象力的力量不僅僅來自教師和學生之間,更來自學生之間,。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前院長羅索夫斯基便曾自豪地說道,,他常在哈佛聽說學生們從相互間學到的東西比從教師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大學因擁有了青春當下而充滿活力,,青年人因遇見大學而獲得更多的人生財富——不但獲得知識財富,,更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為“追憶似水年華”的大學
大學畢業(yè)后,,大部分人紛紛走上形形色色的職場,,但并非就因此而中斷了和大學的關聯(lián)。此時很多人已經(jīng)擺脫了教科書,,扔掉了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而背熟的細節(jié),但往往能在接受短暫的職場訓練后便勝任工作,,這正是因為其已在大學獲得了適應各種不同工作需要的能力,。良好的大學教育應該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學生——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識原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具體事情,。普及化高等教育時代的大學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更加緊密相連,,大學在青年和社會之間扮演著連接器的角色,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成為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中堅力量,。
所有大學畢業(yè)的人,,都擁有了一個和大學重新連接的身份——校友。對于校友來說,,大學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對于大學而言,,校友是大學連接社會、影響社會的重要資源和代言人,。社會公眾對大學的評價常常并不主要來自大學排行榜,,更來自其身邊的大學畢業(yè)生。而校友為母校捐贈,、予社會回饋也是常事,,“個人—大學—社會”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大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若大學在學生就讀期間未曾予其智識或溫暖,,在學生畢業(yè)后未曾予其牽掛或感召,,很難想象哪個校友會心懷感恩并如此慷慨,。因此,好的大學都非常重視校友工作,。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在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演講中說道:對于校友而言,,大學是儲存青春的地方,我們可以在這里找到我們自己的青春,,甚至可以重回青春,。每個人能夠讀的大學數(shù)量畢竟有限,這也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其作為大學“顧客”的忠誠度,。畢業(yè)10年,、20年、30年,、40年……校友們在大學的每次相聚與重逢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人懷念在大學遇見的愛情,,有人遺憾在大學的擦肩而過,無論緣分還是遺憾,,在追憶似水年華時都成了美妙的樂章,。如今社會節(jié)奏快,不少人甚至剛剛告別大學校園便已開始懷舊,。于是有人選擇重回大學繼續(xù)深造,,而更多人只是夢回校園。無論是重回還是夢回大學,,于畢業(yè)生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不管已經(jīng)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為什么而出發(fā)。所以,,一群平均年齡74歲的清華大學老校友們會挽起袖子合唱《少年》:“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為何歸來仍是少年?因為,,大學是很多人夢想啟航的地方,,心中有大學在,夢想之火不滅,,那股少年氣便仍在,。少年氣在,便能不忘初心,,跨越山海,,立功立業(yè),立德立言,,終償夙愿,。
加州大學前校長克拉克·科爾曾經(jīng)做過一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組織中,,現(xiàn)在仍然用同樣的名字,,以同樣的方式做著同樣事情的只剩下85個,這85個之中有70個都是大學,。大學得以基業(yè)長青的秘訣,,在于大學拓展了萬千個體人生的寬度,同時也延長了大學生命的長度,。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與每個人的人生歷程更是高度相關。大學與萬千人生的關聯(lián),,搭起了大學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