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八個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2022年“最美教師”先進事跡向全社會發(fā)布。今年“最美教師”推選“最美太空教師”中國航天員中心特級航天員王亞平為特別致敬人物,,她先后3次為中小學生太空授課,,為青少年種下了夢想的種子!讓我們一起來聽王亞平講述她兩度飛天圓夢,、站上“太空講臺”的精彩故事,。
太空授課 播種夢想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 王亞平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三名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展示“奧運五環(huán)”。圖片由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提供
那一刻,,我仿佛聽到花開的聲音
我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航天員王亞平,。作為“太空教師”,能夠3次站在“太空講臺”,,和大家分享科學的樂趣與奧秘,,我感到特別滿足與欣喜。和同學們一起“天地連線”的短暫時光,,將成為我未來人生道路上極為珍貴的回憶,。
成為一名教師,曾是我兒時的夢想,。記得上小學時,,語文老師會給我們講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數(shù)學老師會把枯燥的數(shù)字編進神奇的童話;體育老師是學生們的最愛,,因為她會帶著我們在學校操場上奔跑玩耍……
美好的時光總是轉(zhuǎn)瞬即逝,,玩著玩著,一不小心我們就長大了,。到了中學,,開始接觸到深一點的知識了。老師能把深奧的物理化學知識,,深入淺出地講給我們聽,。那時候,我們仿佛能從一個簡單的鐘擺定律或一個化學反應中,,窺到一點科學的奧秘,,發(fā)現(xiàn)宇宙的美麗。
看著講臺上侃侃而談的老師,,我由衷地羨慕,,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站上講臺,將我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老師,,這個神圣又美好的職業(yè),承擔著傳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這個“教師夢”,我一做就是十幾年,。
高中畢業(yè),,我有幸成為一名光榮的空軍飛行員。飛上藍天的同時,,我與夢想中的講臺距離越來越遠,。后來,經(jīng)過層層選拔,,我入選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毋庸置疑,能成為一名航天員飛上太空,,是令人喜悅的,。不過,我也隱隱感覺自己今生再也無緣那個“教師夢”,。誰知,,命運之神再次向我招手,給予我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
2013年,,入選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后,,我得知自己即將能在太空給全國中小學生上一課時,我激動的心情無法言喻,。當老師,,這個魂牽夢縈的夢想終于要實現(xiàn)了!那一刻,,我仿佛聽到花開的聲音,,又仿佛有輪明月照進心房,那么清澈,,那么明亮,。
想象一下,上課前,,同學們用稚嫩的聲音喊出“老師好”“老師辛苦啦”,;上課后,孩子們揚起天真的臉龐,,一個接一個向“王老師”提問……這些都曾是我兒時最期待,、最羨慕的畫面。我內(nèi)心仿佛涌起翻滾的波濤,,等待圓夢那一刻的到來。
攝像機另一端,,是成千上萬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每個第一次都意味著未知和挑戰(zhàn),,會或多或少給我們啟迪,。對于一個從來沒有站上過講臺的人,第一次當老師的經(jīng)歷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太空授課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在軌開展的教育應用類任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國、全世界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使命,,史無前例的光榮;責任,,也史無前例的重大,。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肩負這樣一個神圣的目標出發(fā)了,我的內(nèi)心充滿興奮和期待,,同時又非常忐忑,。
2013年6月20日,真正太空授課那一天終于到來了,。雖然站在天宮里的只有我們3名航天員,,面對的只是一個攝像機,,但是我知道,在攝像機的另一端,,有成千上萬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正注視著我,。那一刻,我感覺無比神圣和自豪,。我為自己能夠站在千千萬萬中小學生面前而自豪,!
那次太空授課任務非常圓滿,每個實驗演示都很成功,。從耳機里,,我清晰地聽到同學們驚訝又開心的笑聲,也聽到課堂里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夢想實現(xiàn)的瞬間,,我覺得不管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都值了。因為,,課堂上孩子們的歡笑和掌聲是最好的回報,。
第一次太空授課很快就結(jié)束了,沉浸在課堂中的我意猶未盡,,同學們也回味無窮,。我似乎聽到有孩子在問:“還有嗎?還有嗎,?我還想看,,太空太神奇了……”
“王老師”這個稱呼,成為我完成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中最大的收獲,。能夠以老師的身份,,在孩子們心中播種下航天夢想,開啟他們的追夢旅程,,我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欣慰,。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边@句話深深地扎根在每名學生心中。也許是對我“大力神功”的驚嘆,,也許是對用牛頓定律測量質(zhì)量充滿好奇,,也許是被水膜實驗呈現(xiàn)出水的無限張力所吸引,也許是對太空里高速旋轉(zhuǎn)的陀螺著迷……第一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激發(fā)了廣大中小學生對宇宙空間的向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讓他們逐漸走近航天、了解航天,,也更加熱愛航天,。
如今,當年那些小朋友有的已進入大學,,甚至走向社會,。他們中的一些人一直保持著對航天的熱愛,有的還成長為航天戰(zhàn)線上的一員,。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王楠給我寫了一封信。作為當年聆聽太空授課的第一屆“太空班”學生,,她高考后選擇了航天相關專業(yè),。她在信中說:“或許您不知道我是誰,但您早已成為我追夢路上向往的光,?!焙髞恚蹰芯可厴I(yè),,成為一名航天人……王楠追光逐夢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像她這樣熱愛航天、投身航天事業(yè)的孩子還有很多,。
我還要感謝世界上首位“太空教師”芭芭拉·摩根女士,。作為中國首次、世界第二次的太空授課主講人,,開講前夕,,我收到了她的來信。信中,,她表達了對我們的問候和祝愿,并對太空授課給予熱切的期盼和鼓勵,。
首次太空授課圓滿成功,,獲得媒體的盛贊:“舉重若輕的太空授課,不僅展現(xiàn)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來的火種?!?/span>
透過他們清澈的眼神,,我看到了漫天星辰
太空,不只是所有小朋友神往的地方,,也是所有航天員一直奔跑的方向,。
時光飛逝,第一次太空授課已經(jīng)過去9年。這9年里,,我一直熱衷科普,,熱愛與太空科學有關的點點滴滴。和同學們一樣,,我不斷學習,、沉淀、積累,,期待與同學們再次相約太空課堂,。
太空授課給予我的收獲太多了,它讓我和孩子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師生緣,,讓我返回地面后仍然有機會和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那些純真可愛的目光里,我感受到孩子們對太空的向往,、對未知世界的渴求,;從那些五花八門的異想天開和奇思妙想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身上無窮的想象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最偉大的進步是由嶄新的大膽的想象力所帶來的,。”孩子們這種想象力,,不正是祖國未來科技發(fā)展的希望嗎,?
我常常會想,是什么讓我對“太空教師”這個稱呼如此著迷,?是什么讓我對太空科普無限眷戀,?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是神秘美麗的太空家園,,是張力無限的科學夢想,,更是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透過他們那清澈的眼神,,我分明看到美麗的太空,,還有那數(shù)不過來的星辰。
入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后,,按照任務安排,,我將繼續(xù)為孩子們傳授太空知識。我的心情一如當年那般不平靜:
——有激動,,因為自己又能以“太空教師”的身份,,和孩子們在太空相見。
——有遺憾,,因為這次課上,,第一堂太空課上那些同學已經(jīng)“不當孩子好多年”,他們是否會與新的太空課堂失之交臂呢?
——有幸運,,因為這次太空授課可以讓更多孩子認識太空,、了解太空,發(fā)現(xiàn)科學的魅力,。
——更有期待,,期待這次授課能夠讓更多孩子熱愛航天、走近航天,,讓我們相識于航天科普,,也能在航天事業(yè)里彼此遇見。
第二次走上太空講臺,,我感到自己更加自信,、從容。隔著屏幕,,注視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目光,,我渾身充滿了力量。我總覺得,,在這段師生緣里,,我才是最享受、受益最多的那一個——因為這些孩子,,我感覺自己還是青蔥歲月里的那個我,;因為這些孩子,我感覺再苦再累都有一股溫暖的力量支撐著我,;因為這些孩子,,我甚至祈望未來每一天都像這一刻那么幸福。
再次夢圓,,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在中國空間站的太空授課,,相比之前,有許多“硬件”和“軟件”的改變,。
空間站的課堂與天宮一號的課堂在很多地方不一樣:天宮一號的課堂,,我只能聽到地面課堂傳來的聲音;空間站的課堂,,我不但可以聽到地面?zhèn)鱽淼穆曇?,還可以看到清晰的畫面,。
作為“太空教師”,,我也在改變。受益于時間的沉淀,、知識的積累,,在嶄新的太空課堂上,我感到自己的內(nèi)心更加充盈。
2021年12月9日下午,,在太空課堂上,,我和搭檔葉光富展示水膜張力實驗時,用到了一朵小紙花,。那朵綻放在水球里的粉色小紙花,,是我和女兒一起在地面折的。那朵花在實驗中綻放得那么絢麗,,如同我愿景中女兒瑰麗的未來,。就在2022年9月,她將迎來一個人生新階段:成為一名小學生,。我想讓那朵美麗的小花告訴女兒,,未來求學路上,會有許多美好等待她去尋找,;我也想通過那朵綻放的小花,,告訴所有青少年朋友,只要播種夢想,,一定會收獲希望,。
科學是浪漫的,也是神奇的,??茖W之美讓人流連忘返,要看你能否樂在其中,。太空的美妙之處在于它可以展示地球上無法看到的景象,,能夠揭示地球上無法揭示的科學奧秘。比如:“點水成冰”的水球,、拉不斷的液橋,、分不開的水和油等。這些看似簡單的物理化學現(xiàn)象,,解釋起來大家都明白,,但想要成功演示出來,還是要頗費一些腦筋,。
比如太空冰雪實驗,,授課時同學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的畫面:一個小水球懸浮在空間中,我用手中的毛根輕輕一點,,水球瞬間結(jié)冰,,變成發(fā)熱的“冰球”。這是化學領域一個常見的結(jié)晶現(xiàn)象:常溫下,,過飽和乙酸鈉溶液非常不穩(wěn)定,,一顆小小的灰塵,,都可能誘發(fā)結(jié)晶。不過,,想要完美呈現(xiàn)“點水成冰”的神奇效果,,難度非常大。
也許大家不知道,,這個備受歡迎,、充滿神奇魔力的實驗差一點半路“夭折”。演練過程中,,狀況百出:一是帶上去的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很少,,每次飛行任務載荷幾乎嚴苛到克級,我們沒有太多演練的機會,;二是我們第一次在太空演示這個實驗,,什么意外情況都可能出現(xiàn)。
為了完成“冰雪奇緣”實驗,,我們天地協(xié)同,,做了多個預案??墒?,幾次演練實驗都失敗了。當大家?guī)缀跻艞墪r,,我用“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執(zhí)著,,堅持完成這個實驗,并把每一個可能出現(xiàn)的特殊情況都做好預案,。
2022年3月23日下午,,作為“天宮課堂”第一個出場的太空冰雪實驗,提前出現(xiàn)結(jié)晶的狀況,,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并沒有慌亂,冷靜地解決了問題,,及時進行補救,。最后,我們給屏幕前成千上萬中小學生圓滿呈現(xiàn)了“冰雪奇緣”的太空首秀,。
除了展示有趣的物理化學現(xiàn)象,,我們還把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奧運精神植入其中。扎染,,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紡織染色工藝之一,。別開生面的扎染展示,讓這項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走出國門,,飛向太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在我們手中完美融合,格外令人自豪,。我們做出的成品很驚艷,,扎染作品藍白相間,淡雅純凈,,有一種清新自然之美,。藍色和白色的組合也像極了我們在太空看到地球呈現(xiàn)出的顏色。
在“天地共迎奧運盛會”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利用化學反應制作出“奧運五環(huán)”,。原料并不復雜:一塊鑲嵌著五環(huán)的透明板、3種不同的無色溶液,、3種酸堿指示劑,,再加上幾種其他溶液。在我們操作下,,藍色,、黑色、紅色,、黃色,、綠色,“奧運五環(huán)”的顏色依次完美呈現(xiàn),。太空失重條件下,,“奧運五環(huán)”自由地飄浮起來,讓我們在中國空間站感受到濃濃的冬奧氣息,?!案摺⒏?、更強”的奧運精神,,與我們航天員不懈奮斗的精神氣質(zhì)不謀而合。
太空授課不僅形象生動地還原了課本上的物理化學知識,,還將文化,、藝術(shù)、體育等多重元素融入其間,。太空授課的成功蘊含著這樣一個道理:科學知識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一直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有雙求索的眼睛,只要我們心中對未來充滿渴望,,就能發(fā)現(xiàn)這種力量,。
就像《奔跑》這首歌里唱的那樣:“隨風飛翔有夢做翅膀,敢愛敢做勇敢闖一闖……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只要孜孜求索,,所盼勢必皆可期,,所求定會皆所愿??茖W的美,,或許就在于此。
夢想延續(xù),,讓我們相約未來
2013年6月,,第一次“天宮課堂”,全國有8萬所學校,、6000多萬名學生同步收看,;2021年12月,中國空間站第一次授課,,不到一天時間里,全網(wǎng)相關報道的點擊量已經(jīng)達到21.1億次,,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了我們的太空課堂;2022年3月,,中國空間站第二次授課,,僅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就超過10億次,被網(wǎng)友譽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太空授課后,我收到許許多多小朋友的來信——
“王老師,,是您給了我夢想,,而我會像毛毛蟲一樣,,慢慢地爬向樹的頂端??傆幸惶?,我會爬上去,像您一樣,,變成一只蝴蝶,,飛向太空,,實現(xiàn)夢想?!?/span>
“王老師,,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也要當一名航天員,,去探索美妙的太空,做一個對人類,、對國家有用的人?!?/span>
“我們知道了,,飛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xiàn)的,,航天員要經(jīng)過長期艱苦卓絕、堅持不懈的訓練,,才能長出飛天的翅膀……”
太空授課仿佛一場潤物無聲的春雨,,染綠了大地,,滋潤了無數(shù)孩子的眼睛。太空授課又像一陣暖暖的春風,,溫柔地吹向田野,。無數(shù)綻放的蒲公英帶著一朵朵白色的小傘,,如同一顆顆航天夢想的種子,,隨風輕盈飛舞,,飛向希望的天空,。無論落在哪里,,種子都會生根發(fā)芽,來年又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蒲公英花,。
太空授課活動,,在許多同學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未來一定會伴隨他們一生求索,。在備課授課過程中,我也受到一次次科學知識的洗禮,。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更多更神奇的科學知識需要我們一起去發(fā)現(xiàn)。
雖然太空課堂下課的鈴聲已經(jīng)敲響,,我也已經(jīng)回到地球,,但是科學知識的傳遞永不休止,。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所有的未知,都值得去探索。所有的局限,,都可以被超越,。我期待著,萬千學子在今后學習中,,立少年凌云志,,做腳踏實地人,。
太空授課為同學們播種了夢想,,也為我指明了未來奮斗的方向,。在載人航天和科普教育事業(yè)里,我會竭盡所能,,把太空科普教育與航天事業(yè)融為一體,,永遠做孩子們心中的“太空教師”,。
當然,,太空授課能夠取得巨大成功和深遠影響,和乘組每名航天員的努力分不開,。記得第一次太空授課后,,指令長聶海勝,、攝影師張曉光和我熱淚盈眶,,我們的手緊緊牽在一起,。我們?yōu)槟芄餐瑘A滿完成這樣一個大任務而興奮著、感慨著,、激動著,。這次空間站任務中,指令長翟志剛和航天員葉光富與我多次磨合,,配合非常默契,兩次太空授課順利完成并呈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風采,。
我們太空課堂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離不開地面保障團隊的大力支持,。從課程設置到腳本撰寫,再到切磋演練,,科研保障人員付出大量心血,。為完成系列太空科普活動,,航天員系統(tǒng)總設計師黃偉芬付出太多心血,。前期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溝通,,讓她嗓子疼得說不出話。即便如此,她還堅持細致推敲太空授課的每一個細節(jié),。
載人航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具體到太空授課也是如此,必須啟動集體智慧,發(fā)揮集體力量。太空授課時長有限,,但它輻射和映照出的精神內(nèi)涵是無限的。希望更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在今后學習和工作中,,能培養(yǎng)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充分發(fā)揮團隊力量,使每個人都受益,,從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走得更穩(wěn),。
在后續(xù)空間站任務中,我們會通過建設科普教育基地,、征集中小學搭載實驗,、航天員在軌授課、天地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讓更多人走近航天,、熱愛航天,。
隨著中國空間站實驗平臺日臻完善,相信未來的太空課堂一定會更加精彩,。我們相約下一次課,,不見不散!
“太空教師”王亞平演示“太空歡樂球”實驗,。圖片由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提供
部分資料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