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在廣東,,粵劇是一張亮麗的名片,。承載歷史,、連接情感,,粵劇與人們的生活相依相伴,在舞臺也在街巷,,在過去也在今天,。如今,通過建立博物館,、建立少兒傳承基地,、跨界融合多種藝術(shù)等方式,古老的粵劇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煥發(fā)魅力,。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地區(qū)的名片和靈魂,顯然,,廣東與粵劇密不可分,。
源自南戲,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后傳播到港澳地區(qū),,并隨遠行海外的華人影響全球,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
它承載著歷史,、連接著情感,雖經(jīng)歷過低谷,但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正以新的姿態(tài)煥發(fā)青春活力,。
韻,走進千家萬戶
廣東廣州荔灣區(qū)恩寧路127號,,一片灰白騎樓間,,坐落著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這片西關(guān)老城區(qū),,曾是粵劇生長的沃土,,如今,一座博物館濃縮了它的前世今生,。
走進博物館展廳,,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華美的戲服……5000余件藏品,,將粵劇的歷史娓娓道來。
明代時,,外來戲班時常入粵演出,,孕育了粵劇的種子。清初,,演唱“廣腔”的本地戲班出現(xiàn),,為粵劇形成打下基礎(chǔ)。此后,,粵劇在本地班向外江班的吸收,、借鑒、競爭中逐漸形成,,后流行于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并在海外華人聚居地廣泛傳播。2009年,,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展廳內(nèi)的一艘船格外引人注意。早期的粵劇戲班,,為了方便演出,,藝人們就乘坐這樣的船只,沿珠江內(nèi)河穿梭,,游走四鄉(xiāng),,靠岸演出。
現(xiàn)如今,粵劇的流動有了新的載體,。全國首條“粵劇文化主題公交”開通,,用粵劇粵曲唱腔為乘客介紹站點的人文風貌,“鄉(xiāng)音”走街串巷,,與人們的生活相伴,。
記載歷史,更要開啟新篇,?;泟∷囆g(shù)博物館定期舉辦粵劇演出,還建立了少兒粵劇傳承基地,,由荔灣區(qū)政府和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資助,,委托粵劇藝術(shù)博物館實施管理,目前已有500多人參與學習,。
與博物館僅一墻之隔的西關(guān)培正小學里,,學生羅偉銘每周有兩節(jié)課學粵劇,周末還能到博物館的舞臺上表演,。校內(nèi)招收學員,,借助學校場地資源,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教學,,開設(shè)基本功和折子戲培訓課程,。少兒粵劇傳承基地主任唐沛文認為,這種館校協(xié)同合作的模式,,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粵劇的“小小代言人”和傳承者,,讓粵劇流淌在千家萬戶。
傳,,留住經(jīng)典底蘊
燈光起,,樂聲響,廣州粵劇院青年演員李偉驄一身周瑜扮相上臺,,身扎粉色大靠,,頭戴紫金冠,腳著厚底靴,,使一柄長槍,,邊打邊唱,武功利落,,氣魄沉穩(wěn),,唱腔一出,足見功力,。
感受著粵劇的魅力,,觀眾們沉醉其中,看到精彩處,叫好聲連連,。不遠處的珠江新城夜景做襯,,古粵劇與新都市,碰撞出別樣滋味,。
自從“粵韻廣州塔——名家周末大舞臺”系列活動推出,,每到周五晚,廣州塔下就匯集起許多戲迷,,期待著喜愛的粵劇演員前來演出,。一場演出,40分鐘,,《牡丹亭》“驚夢”,、《周瑜》“起兵”等一系列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劇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的表演總是場場爆滿,。
李偉驄回到后臺,,厚重的妝底和華麗的戲服下,已是大汗淋漓,。“粵劇要吸引人,,還得是內(nèi)容好,不然其他的只能是空中樓閣,。”李偉驄說,。
深耕粵劇20多年,,在李偉驄看來,粵劇的發(fā)展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來,,唱念做打是基礎(chǔ),,每一步都得走扎實才行。如今,,他可以飾演文武小生行當?shù)闹荑?,既有長靠武生的大將風度,又有翎子生的風采氣度,;也可飾演小生行當?shù)牧鴫裘?,氣質(zhì)儒雅,嗓音清亮,;亦可飾演紅生行當?shù)年P(guān)羽,,有花臉的功架、武生的功底,,老生的醇厚念白和唱法……李偉驄認為,,演員要不斷提升藝術(shù)追求,帶給觀眾更多更好的作品,粵劇的影響力才能保持并不斷擴大,。
經(jīng)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粵劇已經(jīng)擁有了20多位梅花獎得主,,他們把粵劇帶到聚光燈下,。與此同時,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粵劇愛好者們也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憑著滿腔熱愛,自娛自樂,、互相學習,。
大舞臺上的演出與身邊人的哼唱交織呼應,讓粵劇的生命力綿延不息,,濃郁的粵韻風華,,滲透進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煥發(fā)時代活力
去年,國內(nèi)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40天,,票房超2000萬元,,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票房紀錄,粵劇的更多可能性也受到關(guān)注,。
每一幀畫面都很唯美,,每一次定格都有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西方視覺表達方式的融合,,讓粵劇與電影雙向賦能,,彼此成就,引發(fā)不少觀眾的共情共鳴,。數(shù)據(jù)顯示,,觀影群體以年輕人群體為主,24歲至29歲的占比三成多,,35歲以下的占比更是近九成,。
熱度不僅在影院里,劇院版《白蛇傳·情》每次上演,,也都掀起“搶票”熱潮,。今年5月27日,《白蛇傳·情》巡演登陸廣州大劇院,。24歲的韓筱蕭又來到現(xiàn)場,,這已經(jīng)不知道是她第幾次看這部戲了,,自從去年11月看了電影版,這個土生土長的陜西姑娘便愛上了粵劇,。
“一有空,,我就會跑去各地看粵劇演出,光《白蛇傳·情》的劇院版就追過七八場,?!闭劶澳贻p人對粵劇的接受度,韓筱蕭認為,,喜歡粵劇的人并不少,,“我們的同好群里,從中學生到中老年人都有,,大家因熱愛粵劇結(jié)緣,,常常交流感受?!?/span>
不僅是電影,,如今,粵劇與交響樂,、網(wǎng)游等的跨界融合也頗受青睞,,為更多人走近粵劇、了解粵劇打開了一扇扇門,。
隨著數(shù)字技術(shù)的發(fā)展,,粵劇也張開懷抱擁抱新場景。為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廣東粵劇院推出“線上春班”“粵劇在線小游戲”“粵劇經(jīng)典在線”等線上活動,,并與各大直播平臺合作推出“周末睇大戲”“粵韻ONLINE”等獨具特色的直播演出,在線觀看累計超1000萬人次,。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傳承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新,,才能激活劇種的活力,。”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認為,,粵劇藝術(shù)不能局限在傳統(tǒng)的舞臺上,,更需要邁出步子,積極擁抱新的傳播方式,,讓粵劇收獲更多觀眾,,魅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