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河位于大同市西部云岡峪,,由西向東蜿蜒曲折,最終匯入大同古城東南的桑干河,。沿著十里河的方向,,公元398年,北魏將都城從內蒙古盛樂遷至山西大同,,當時它的名字叫平城,。史載那年“秋七月,,遷都平城,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又把代北地區(qū)劃為“畿內之田”,。
平城逐漸發(fā)展為當時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國際大都會,,云岡石窟正是在這個時代開始興建的。北魏文成帝在和平年間(460年-465年)接受高僧曇曜的建議,,“于京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這就是云岡開鑿最早的曇曜五窟(16-20窟),。之后,武周山石窟寺的建設持續(xù)進行,。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寫道:“武周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寥寥數(shù)語,,生動地描述了石窟的開鑿盛況,、位置及山水配置,壯麗生動,,畫圖天成,,堪稱是云岡游記的開山祖師,。這里的“武周川水”便是如今的十里河。
有歷史學家說,,十里河與云岡峪,,是大同歷史文化的濃縮——既有十萬年前人類生活的遺跡,又有一千五百年前北魏建造的皇家工程云岡石窟,,還有遼代行宮遺址,,有云岡堡、高山堡等明清軍事要塞,,是17至20世紀初萬里茶道的一部分,。南來的商隊在此休整之后,分兩路繼續(xù)出發(fā),,一路向東走張家口,;另一路則經(jīng)云岡、右玉向西走殺虎口至今呼和浩特,,更遠則可到蒙古,、俄羅斯。如今,,云岡峪還建有標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煤礦和國家礦山公園等,。歷史遺跡遍布云岡峪十里河的兩側,仿佛一串晉北文化璀璨的項鏈,,熠熠發(fā)光,。
據(jù)估計到5世紀末,平城總人口超過150萬,,這座大城商業(yè)發(fā)達,,多元族群在此融合,多元文化在此共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他的前輩們,,以巨大的毅力推動改革,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并為隋唐王朝的誕生做了前期準備,。
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前后有著接續(xù)關系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這是雕塑圣地,,也是精神圣地。遷都平城繁榮發(fā)展九十多年后,,北魏為加快漢化,、革故鼎新,再次決定遷都。這一次他們來到了中原,,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北魏之后,,經(jīng)歷北齊北周,,再之后是時間不長卻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隋朝,再之后就是唐朝了,。
北魏遷都洛陽后,,開始建造龍門石窟,在唐朝迎來了鼎盛時期,,龍門石窟最具標志性的雕塑建造于唐高宗時代,。而云岡石窟,在隋唐時代繼續(xù)發(fā)展,。從平城到洛陽,,從云岡到龍門,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
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第一次山西之行,,留下了對云岡石窟的思考。他說:“在云岡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賦予我國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歷史上最有趣的現(xiàn)象,,也是近代史學者最重視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云岡石窟的保護與研究,2001年云岡石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站在十里河畔,,站在云岡石窟前,宏大的歷史脈絡次第展現(xiàn),,激發(fā)起我們延續(xù)文明星火,、照亮新的征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