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日9時32分,,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夢天實驗艙轉位完成標志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從空間站的首艙
——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入軌
到如今夢天實驗艙成功轉位
這期間空間站的構型經歷了多次變化
空間站是怎樣變成現在的樣子呢?
動畫演示帶你梳理↓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的首艙,,也就是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升空,核心艙里配置的環(huán)控生保系統,,讓它具備了和地面一樣的空氣,、溫度等生存環(huán)境,,所攜帶的實驗機柜也讓核心艙具備了開展科學實驗的基本條件,。
有了實驗室的場所,還得有物資保障,。去年5月,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fā)射并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帶去了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所需要的吃穿用度。
屋子和物資都有了,就可以有人上太空工作了,。去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進駐天和核心艙,。作為空間站建設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他們開始了太空家園的建設,。三名航天員在核心艙內搞裝修,、拆包裹、裝WIFI,,還到艙外安裝了工具,、設備、驗證了艙外服和機械臂的性能,。
太空駐留三個月,,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完成任務后,搭乘去太空時乘坐的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返回艙,,返回了地面,。幾天后,又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三號發(fā)射升空,,并與核心艙對接,。這一次,天舟三號帶去的,,是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的太空工作,、生活準備的物資。
物資備好后,,去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帶著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核心艙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繼續(xù)建設我們的太空家園,。這一次,,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更長,達到6個月,。
今年3月27日,,用盡了所攜帶的物資、并完成了各項試驗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撤離空間站,。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也完成了任務,搭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返回地面,。至此,,有關空間站建造的關鍵技術已得到全面驗證,。
今年5月10日,“太空快遞”再次出發(fā),,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fā)射升空,,并與核心艙對接。這也開啟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大幕,。
一個多月后的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搭載著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員來到太空,,飛船與核心艙從徑向成功對接,“最繁忙”乘組來到我們的太空家園,。之所以說神舟十四號乘組是“最繁忙”乘組,,是因為接下來空間站的變形要進入到加速度了。
7月17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完成任務,,撤離空間站。7月24日,,中國空間站第二大艙段——問天實驗艙發(fā)射,,第二天,與核心艙成功對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首次從天和核心艙進入了問天實驗艙,。問天艙的加入,讓我們的太空實驗室空間更大,、實驗機柜更多,,艙外的機械臂也由一個增加到一大一小兩個機械臂。
一個多月前,,問天實驗艙從核心艙的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向停泊口,,中國空間站由一字型轉為“L”構型在軌飛行,等待空間站第三艙——夢天實驗艙的到來,。
就在幾天前,,中國空間站的第三個大型艙段——夢天實驗艙成功發(fā)射升空,并與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對接,,今天也成功轉位。我們的太空家園變成了“三居室”,,不僅空間變得更大,,可以開展的實驗項目也更多,之前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而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至此,,中國空間站在經歷十多次變形后,就形成三艙“T”字構型組合體,,這也是未來中國空間站的基本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