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網山西7月12日電(黃萍)正值盛夏,,清風徐來,。一場“興藝樂學”——經史講堂六人書法展于7月9日在太原文源齋拉開帷幕,。
瀚墨間盡顯人生歷練,風格中晉宋融于筆端,。此次所展出六位書家郭沂、王曉東,、袁建誼,、韓海兵、盧重讓,、張瑪峰的書法作品約計80余件,,均以小品形式呈現(xiàn),包括條屏,、對聯(lián),、扇面、中堂等,,風格有異,,境界相同。他們在書法臨習上根植于傳統(tǒng),,在風姿神態(tài)上各顯其能,。走進書展現(xiàn)場,仿若穿越千年,,進入到一種靜謐恬淡的境界,,讓時間凝固,使躁動平靜。
同門六人,,先后學書于太原“經史講堂”,。講堂開講二十余年,始終以經史變化氣質,、以道學明心見性,,以書法格物致知。正如姚國瑾先生在序言中所云:他們“雖學習有先后之分,,然努力無上下之別,。工作崗位不同,書法興趣一致,。閑暇之余,,常聚一處。品茶聊天,,高談闊論,。每遇佳作,手舞足蹈,。猶如蘭亭雅集,,信可樂也?!倍嗄陙?,通過書法,可以感知到他們的胸襟,、氣度和性格的變化,。傅山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人書俱正,,才能見真性情。博學,、開明,、包容、無私,,才能在書法中得以體現(xiàn),,才能在書法中尋找他們各自特有的精神空間和人生智慧。
“忙里偷閑,,學書消日”,。以書齋作硯田,躬耕其間,,從好學到樂學,,樂之不疲,。他們認為:“由樂學養(yǎng)成率性自然的真性情,由樂學體會點滴累積的氣質漸變到質變,,由樂學培養(yǎng)冷靜理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由樂學形成適合各自的學習方法,將樂學的自覺內化為一種信仰”,。以氣定神閑的心態(tài)習書創(chuàng)作,,一種灑脫的人生情懷躍然于作品中,郭沂瀟灑,、王曉東剛健,、袁建誼清雅,韓海兵散淡,,盧重讓古拙,,張瑪峰靜謐。
讀書明理,,修身立品,滋養(yǎng)心性,,筆墨之間自有律動和氣度,,六位書寫者把個人的才、學,、志等精神追求集中展現(xiàn),,折射出不俗的情趣和境界,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